中国的博客,走近我们的产品、技术和文化
Google 中国的博客,走近我们的产品、技术和文化
Gmail Chat
2006年2月28日
发表者: 杨雨宁, Gmail 全球市场经理
自
Gmail
和
Google Talk
诞生之初,我一直担任这两项产品的全球市场经理。我祖籍北京,后来去了美国。能为全球数以百万计人每天使用的产品工作,并看到他们热情洋溢的来信,我觉得特别高兴和自豪。
在
Gmail Chat
(Gmail 里的聊天功能,现只有英文版)准备推出时,我曾经为了测试频繁地使用过。但说实话,虽然我作为“局内人”喜爱这两种功能的融合,当时我对广大用户是否会在产品推出后频繁使用它,心里还是有点儿没谱。当时我更倾向用 Google Talk,觉得用一个独立的即时聊天工具似乎更自然。
不过,我最近在回中国探亲期间才真正体会到 Gmail Chat 这项新功能的好处。我回国过春节的时侯,不巧正好是在产品发布前一周,而回国的第二天一早,我的笔记本电脑就荡机了,随后我又开始感冒。所以在中国的整整一周我都基本困在屋里,与家中的台式电脑相依为命。我想在那台电脑上下载 Google Talk,但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没有成功,直到我最后离开中国之前才算弄好。所以我只得用 Gmail 帐户里的 Gmail Chat 直接跟朋友聊天。不过一切显得是那么自然而然,超乎我的想象。
我生着病又不能出门,所以每次在 Gmail 里一看到有朋友上线,就很急切的想跟他们打招呼。那几天,我每天都跟我最好的朋友还有 Gmail 小组的同事在 Gmail Chat 上聊天 (因为美国的产品发布正好在赶上中国春节那会儿)。快到周末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事儿挺棒。
回想起来,我觉得这其实是在 Google 工作挺幸福的一点:很多产品那么得心应手,让你不自觉地就开始使用,有时甚至是在你以为自己并不立即“觉得”需要的时候。
现在我已回到了加州,笔记本电脑也修好了。我发现自己开始越来越多地用 Gmail Chat 聊天。不过,我还是会用 Google Talk 给在中国的奶奶打电话。:-)
注:Gmail Chat 聊天功能目前还没有在中文界面推出,但我们正在努力!到时我一定通过 Google 黑板报第一个报告给您。如果您有 Gmail 帐户又想试试,不妨在您 Gmail 界面右上角的 “设置” 一栏下将 “语言” 转换成 English (US) -- 英语(美国)。
Gmail Chat 截图
http://mail.google.com/mail/help/chat.html
谈 Page Rank – Google 的民主表决式网页排名技术
2006年2月27日
发表者: 吴军, Google 工程师
大家可能听说过,Google 革命性的发明是它名为 “Page Rank” 的网页排名算法,这项技术彻底解决了搜索结果排序的问题。其实最先试图给互联网上的众多网站排序的并不是 Google。
Yahoo! 公司最初
第一个用目录分类的方式让用户通过互联网检索信息,但由于当时计算机容量和速度的限制,当时的 Yahoo! 和同时代的其它搜索引擎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 收录的网页太少,而且只能对网页中常见内容相关的实际用词进行索引。那时,用户很难找到很相关信息。我记得 1999 年以前查找一篇论文,要换好几个搜索引擎。后来 DEC 公司开发了
AltaVista
搜索引擎,只用一台 ALPHA 服务器,却收录了比以往引擎都多的网页,而且对里面的每个词进行索引。AltaVista 虽然让用户搜索到大量结果,但大部分结果却与查询不太相关,有时找想看的网页需要翻好几页。所以最初的 AltaVista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覆盖率的问题,但不能很好地对结果进行排序。
Google 的 “Page Rank” (网页排名)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简单说就是民主表决。打个比方,假如我们要找李开复博士,有一百个人举手说自己是李开复。那么谁是真的呢?也许有好几个真的,但即使如此谁又是大家真正想找的呢?:-) 如果大家都说在 Google 公司的那个是真的,那么他就是真的。
在互联网上,如果一个网页被很多其它网页所链接,说明它受到普遍的承认和信赖,那么它的排名就高。这就是 Page Rank 的核心思想。 当然 Google 的 Page Rank 算法实际上要复杂得多。比如说,对来自不同网页的链接对待不同,本身网页排名高的链接更可靠,于是给这些链接予较大的权重。Page Rank 考虑了这个因素,可是现在问题又来了,计算搜索结果的网页排名过程中需要用到网页本身的排名,这不成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了吗?
Google 的两个创始人拉里•佩奇 (
Larry Page
)和谢尔盖•布林 (
Sergey Brin
) 把这个问题变成了一个二维矩阵相乘的问题,并且用迭代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先假定所有网页的排名是相同的,并且根据这个初始值,算出各个网页的第一次迭代排名,然后再根据第一次迭代排名算出第二次的排名。他们两人从理论上证明了不论初始值如何选取,这种算法都保证了网页排名的估计值能收敛到他们的真实值。值得一提的事,这种算法是完全没有任何人工干预的。
理论问题解决了,又遇到实际问题。因为互联网上网页的数量是巨大的,上面提到的二维矩阵从理论上讲有网页数目平方之多个元素。如果我们假定有十亿个网页,那么这个矩阵 就有一百亿亿个元素。这样大的矩阵相乘,计算量是非常大的。拉里和谢尔盖两人利用稀疏矩阵计算的技巧,大大的简化了计算量,并实现了这个网页排名算法。今天 Google 的工程师把这个算法移植到并行的计算机中,进一步缩短了计算时间,使网页更新的周期比以前短了许多。
我来 Google 后,拉里 (Larry) 在和我们几个新员工座谈时,讲起他当年和谢尔盖(Sergey) 是怎么想到网页排名算法的。他说:"当时我们觉得整个互联网就像一张大的图 (Graph),每个网站就像一个节点,而每个网页的链接就像一个弧。我想,互联网可以用一个图或者矩阵描述,我也许可以用这个发现做个博士论文。" 他和谢尔盖就这样发明了 Page Rank 的算法。
网页排名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把整个互联网当作了一个整体对待。它无意识中符合了系统论的观点。相比之下,以前的信息检索大多把每一个网页当作独立的个体对待,很多人当初只注意了网页内容和查询语句的相关性,忽略了网页之间的关系。
今天,Google 搜索引擎比最初复杂、完善了许多。但是网页排名在 Google 所有算法中依然是至关重要的。在学术界, 这个算法被公认为是文献检索中最大的贡献之一,并且被很多大学引入了信息检索课程 (Information Retrieval) 的教程。
“为人民服务” 才能基业长青
2006年2月24日
发表者: 黄峥, Google 广告系统工程师
在 Google 快两年了,看看身边的新面孔越来越多,闲聊间,自己也常常惊叹于 Google 的成长。平时偶读一些分析 Google 成功的文章和书,虽然我大多把那些当作茶余饭后一笑了之,但自己也常常思考:到底是什么推动了 Google 这几年来指数级的增长?
想了很多,也读了好些个洋文的书,试图“借”某某 CEO 的话来概括自己在 Google 的体会。可想来想去,还是得回到这句久历了“风雨”和“彩虹”的话:为人民服务。
我进 Google 之后,做的一直是广告系统。有时很多朋友会问,Google 哪里有广告呀?我告诉他们,搜索结果的右边有时会有广告,与你输入的关键词是相关的。他们又会接着问,那左边的搜索结果有广告吗?然后,我就会底气十足的说,“Google 的左侧搜索结果是完全与广告无关的。不论你出多少钱,都不能改变左侧搜索结果的排名,左侧排名是完全由网页本身相关性决定的自然结果。” 虽然有人说出售左侧的搜索结果可以带来很多的利润,用户也未必能一下子觉察,可这对于 Google 来说可是绝对原则性的问题。Google 的 “人民” 就是用户,Google 的存在是为用户服务,而不是想通过一时的模糊自然搜索结果和广告投放结果的界限来牟取短期利益。
这种坚定 - 简单,但根本。
作为系统工程师,我知道 Google 广告竞价模型的设计和实现是有很多学问的。没错,右侧广告是 Google 的主要盈利来源,但是,其目的却是为了用户带来价值、找到有用的信息,所以 Google 的广告竞价系统特别强调相关性。和许多其他的竞价广告系统相比,Google 不会光因为你出的钱最多而把你放在第一位。如果你的广告不相关,大多数用户不感兴趣、不点击,即使你出的钱再多,我们也不会显示在前几页,因为我不希望让用户看对他们没有价值的广告。
Google 对于“用户利益至上”的坚持,表面看使 Google 损失了很多可能的收入,可是它最终带来的效果是神奇的。如果你没有看到我们的数据曲线,你不会相信这种一贯的坚持“用户利益第一”的力量。如果以相同流量比较,我们的营收却比竞争对手高很多很多。
说到这儿,忍不住重复《基业常青》(
Built to Last
) 里的两句话:
“Putting profits after people and products was magical at Ford” - Donald Petersen, Former CEO, Ford (“把用户和产品放在利润之前是奇迹性的” -- 福特汽车公司前首席执行官, Donald Petersen)
“We try never to forget that medicine is for the people. It is not for the profits. The profits follow, and if we have remembered that, they have never failed to appear.” -- George W. Merck, Merck & Company (”我们绝对不要忘记,药品是为人类造福的,并非为了利润。只要我们牢记这点,利益会随之而来,而且从来如此” -- 美国默沙东制药公司前总裁 George W. Merck)
其实,不光是 Google,任何能够基业常青的公司的成功都源自于对这条简单原则的坚持。
黑板报不见了?
2006年2月23日
发表者: 陆韵晟, 徐鹏程, Google 黑板报技术小组
有些用户说我们不让他们在黑板报涂鸦,对此我们觉得很抱歉,一方面我们没有足够的人力来支持和管理,另一方面我们也担心有一些杂乱的留言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体验。我们采取的一个解决方案是让用户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上指向我们,而我们会将指向我们的链接放在每一篇文章的底下,只要用户点击"
引用此贴的链接
"就可以看到那些文章。
但是我们昨天发现了一个问题,由于 IE 对不同编码的脚本的
支持不够
,令使用 IE 的用户不能看到任何引用链接,我们昨天下午就把黑板报的编码从 GB 改成 UTF-8。可是这又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由于 IE 尝试用以前的编码来解析新的文档,解析的错误令一些用户看到了一个“
白板
”,我们昨天晚上收到反馈之后立刻进行了更正,现在黑板报又恢复了正常。
我们希望不断把黑板报做的更好,也希望能听到大家不同的声音。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Google 杰出工程师谈学术搜索
2006年2月22日
发表者: 吴丹丹, Google 黑板报小组
前不久,Google 为中国用户推出了
中文学术搜索
(Google Scholar)。以下就是主导开发学术搜索的 Google “杰出工程师” (Distinguished Engineer) Anurag Acharya 在我们对他的采访中讲述他对这个产品的理念和远景想法。他原在加州大学任教,任教过程中发现了这个产品的需求。在来到 Google 以后,他便一直参与搜索技术中核心部分的研究和开发。
问:你最初是怎么想到开发 Google 学术搜索这个产品的?当时是想要让这个产品给用户带来什么好处呢?
Anurag:
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希望帮助全球的学者和研究人员方便的找到他们所需的信息。绝大多数研究者的成果都是建立于人类已有成就的基础上,这一点对于全球的学术研究者,尤其是那些西方世界以外的学者至关重要。我对这一点深有体会是因为我本人成长于一个印度的学术家庭。计算机技术的先驱
Vannevar Bush
(万尼瓦尔.布什) 在他 1945 年《大西洋月刊》(
Atlantic Monthly
)的名为《我们可能这样思想》(“
As We May Think
”) 的文章中讲到:“遗传学之父
孟德尔
的
基因遗传法则
在世界失传长达一个世纪之久,就是因为他的理论没有被少数有能力去延伸其理论的学者看到。这样的现象不容置疑时时刻刻出现在我们身边,很多极有价值的学术宝藏就这样在历史的不延续中失传了。”
我们不知道下一个奇迹的人类的突破点在哪里。但是,我们希望通过学术搜索帮助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去发现那些已经得出的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少走或不走弯路。
问:你觉得 Google 学术搜索最大的价值和特点是什么?
Anurag:
学术搜索的最大价值不在于你总能看到某篇文章的全文,而是在于它把一个问题放到世界学术领域的索引中比较、检验、并过滤出最相关的文章。也就是帮你找出在该领域最相关、最有价值的文章。虽然有些文章你需要付费才能看到全部内容,但至少能通过学术搜索的“
被引用次数
”让你知道哪些文章是最有价值的,这总比一无所知好。你知道了哪些是最相关的信息,你就可以多去了解,否则你什么都做不了。通过这个全球“被引用次数”功能,研究者可以容易的找到世界范围内他的同行。我自己也曾这样通过搜索我自己的学术文章,找到我相同领域在中国的研究者。
问:你觉得中文学术搜索的重要性在哪里?
Anurag:
我们发现众多中文学术期刊上发布了大量有价值学术成果。事实上,我们发布 Google 中文学术搜索之后,中文已成为索引量第二大的语种 (仅在英文之后)。
问:学术搜索当初是你的 20% 项目吗? 是不是当时越做时间花的越多,最后成了你的主要项目呢?
Anurag:
长时间以来,我一直负责 Google 网页搜集和索引系统,这在搜索引擎里是很核心的技术。同时,我的另一个工作重点是确保 Google 的索引中尽可能大范围的包含学术方面的内容。开始你确实可以说这是我 20% 时间的项目。在 2004 年年中,我开始把工作重点放在改进 Google 学术内容的排序和呈现。从这个时候开始,学术搜索便成为了我的主要项目。Google 学术搜索这个产品就是于 2004 年 11 月左右完成的,也就是在我这项工作开始后的几个月。
问:后来有谁、什么时候加入到你这个项目里来?
Anurag:
Alex Verstak, 学术搜索的另外一个主要工程师,在 2004 年加入。他曾经在 Google 网页搜集和索引的项目中与我合作过。当我决定专注学术搜索的时候,我问 Alex 是不是愿意同我一起做。非常幸运,他同意了。对于这个产品,我们有着同样的贡献。我们的产品经理 Adam Smith 在 2004 年晚些时候加入开始帮助我们雕琢这个产品,后来中国的产品经理黄靖新和我共同努力用了一年时间开发中文的学术搜索。我们的中国工程师朱安在 05 年中也加入了我们帮助我们解决中文学术文章中碰到的困难。
问:有没有什么关于学术搜索有趣的故事跟我们分享?
Anurag:
Google 学术搜索的用户已经远远超越了学术社区的范围。事实上,最早链接到 Google 学术搜索的网站之一是一个宠狗俱乐部网站,他们利用 Google 学术搜索查找治疗狗类脊柱疾病的信息。另外,还有一对双胞胎的父母通过学术搜索查找到了治疗他们小孩一种危险的血液病的信息 [
hemoglobin "premature infant
"]
Google 和奥运会
2006年2月20日
发表者: 张晶, Google 黑板报小组
在 Google 我们喜欢关注世界性的公众活动,尤其象奥运会这个激动人心的赛事便是一个恒久的主题。目前正在意大利都灵举行的
冬季奥运会
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总在想,怎样让你不离开办公桌也能更好地体验万里之遥世界上最优秀运动员们参与的这个体育盛事呢。下面就是我们的几个小点子:
为了更好的烘托这次赛事,我们推出了都灵冬奥会主题的
系列 logo
,于是你会看到,随着赛事的变化,我们
主页上的 logo
也在不断变化。如果你想回顾一下过去,你不妨可以看看我们的 logo 在
00 年悉尼奥运会
,
02 年盐湖奥运会
和
04 年雅典奥运会
的变化。
对于那些足不出户也想遨游奥运村的人们来说,我们现在提供了
Google 地球
和
Google 本地
来显示高清晰度的都灵地区的卫星图片。
同时你们知道吗?Google 和走向国际的
联想公司
专门为参加比赛的各国运动员定制了一个冬奥村的
导引网站
。这里标注了冬奥村的各项设施、行走路线和重要场所。里面采用了不少于八种 Google 的产品,希望能在运动员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有用的信息。你自己也不妨在上面逛逛 ......
最后祝贺
中国运动员
取得了本次冬奥会的首枚金牌,也祝所有参赛的运动员们发扬奥运精神,取得最好成绩。
Google 地球提供的都灵冬奥会滑雪场地的卫星图片
我们听见了......
2006年2月20日
发表者: 吴丹丹, Google 黑板报小组
Google 黑板报已经发布一周了,这一周我们既有忐忑,又非常欣喜。忐忑是因为这是 Google 第一次在国内用这种直接的方式和用户交流,大家能否与我们产生共鸣呢?但当我们看到很多的用户评论和反馈之后,我们很感动,同时也觉得肩上的责任很重。通过
Google Analytics
(Google 的网站流量分析工具)来看,截止上周五,共有233,809个独立用户访问了我们, 产生了273, 309个页面浏览数(page view),同时我们也收到了非常多的反馈来信, 谈他们对黑板报的感受和想法。
从中,我们听到很多中肯的建议和意见:
http://blog.donews.com/keso/archive/2006/02/15/726902.aspx
很多人也表达了他们对 Google 和黑板报的支持和喜爱:
http://spaces.msn.com/zeroview/Blog/cns!4D2C47DCB26A5924!453.entry
http://spaces.msn.com/cuiniao/Blog/cns!1816791643B50D6E!714.entry
在这里,我们要谢谢大家。你们的反馈,无论是喜爱还是批评,对我们都很珍贵。非常抱歉的是,由于用户来信之多,我们无法一一回复,但是请相信,你们每一封来信我们都在认真的阅读和思考 -- 怎样能把黑板报办得更好。我们知道很多用户希望添加评论功能,我们也希望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早日满足大家的要求。
一个有生命力的博客网志不在于5天、10天,而是要不断提供有用的信息,成为一个长期的真诚交流的平台。希望我们的黑板报能够历久弥新。
ps: 顺便提一下,
这里
有更多的对黑板报的评论反响。
一个 Noogler 眼中的 Google
2006年2月17日
发表者: 郑欣, Google 中国工程师
Noogler 就是 New Googler 的简写。来 Google 的两周时间里,这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个新名词,但绝不是最后一个。
自从向 Google 投了简历之后,一直有一些好玩的事情发生:几个月前严格却有趣的数轮面试,若干 +00091 字头的美国面试电话和电话那边努力着的普通话,传说中的福利待遇和 20% 时间的工作方式,关于 Google 和开复博士的各种新闻,以至接到 offer 之后逐渐酝酿着的憧憬。对这一切的记忆,都在我 1 月 9 日上午 9 点走进 Google 办公室、正式成为一名 Noogler 的时刻开始,被更多更有趣更酷的人和事情所冲淡。
头一天上班恰好在电梯上碰到了开复,所以是开复领着我在 Google 中国的办公室转了一圈,把我介绍给所有人。嗯,
。 印象很深的是遇到两个纽约来的负责人事招聘的 pp mm, 我介绍说我是 new employee 时,她们笑着说 “Welcome to Google.” 而当我说我是 software engineer (软件工程师)时,她们明显提高了声音说, “Wow, congratulations!”
第一天主要做 “认领” 工作:认人和领东西。 认识了开复的特别助理 Tina,认识了我们工程师的老大 -- 会灿,认识了好多总部过来的老员工,还认识了 CFO(所有人都认为他很重要,因为他管发工资)。领了一个崭新的笔记本电脑和包,领养了一台 HP 的工作站,还领了鼠标、记事本、笔。出乎意料的是还拿到了不少好 “礼物”: 一件很酷的外套、一本台历、还有一个适合 14 岁以上少年儿童的智力玩具。Tina 悄悄告诉我,这才刚刚开始,好玩的还在后头。
开复和韶宁在一间办公室,有一次只有他一个人在,于是我参加的第一次技术讨论就在开复的办公室里进行。办公室很小,只有四把椅子,参加的人有六七个,于是我跟着一个老员工一起坐在开复的办公桌上。大家就这么错落有致的开起了会。会议的简短和空间的狭小并不能阻止好想法的层出不穷和“包袱”的不时闪现。我一直执著地相信智慧和幽默相生共存。在我看来,想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想法和制造一个搞笑的包袱的过程,没什么不同。我幻想找到有一种方法来证实我的观点,也许尝试在未来面试时测试
IQ
之余也测测 “HQ” (humor quotient)? 呵呵,一个人突发奇想,不代表公司立场。
第二周的周末正好赶上
Google 中国编程挑战赛
的决赛(Google China Code Jam)。公司趁这个机会组织了一次新老员工的 team building。也许是我土,我一直以为 team building 是大家坐在草地上,听老大讲那过去的事情。后来才知道是做那么多有创意的游戏。印象最深的一个游戏是“蜘蛛网逃生”。根据规则,唯一可行的办法是让队员轮流摆成“僵尸”状,其他人抬着他穿过网眼逃生。这个方法非常成功,最后仅仅有两个人因为疏忽而触网,连我和我们组最壮的两个大汉都成功通过了。Team building 完成后的感觉太奇妙了:当你对集体任务不抱任何希望时,大家一起讨论各种可行的方法;当你对个人任务不抱任何希望时,其他人个个都怀着比你更大的希望,并且全力帮助你完成;当你的任务成功完成时,所有同伴都欢呼并祝贺你!
这就是我在 Google 上班短短几周的粗略印象,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感觉的话,那就是 -- 每天都很忙很累,却总想着来上班。
“蜘蛛网逃生”游戏
全家福
怎样向 Google 提问?
2006年2月16日
发表者: 陆韵晟, Google 工程师
小时候,很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我也会不断向身边的大人提出各种问题。但很多问题,我并不能够得到答案。那时候我就想,如果有一天,谁能发明一部机器解答我的所有问题,那该有多好。对此,Google 的创始者之一,拉里-佩奇 (
Larry Page
) 曾经
说过
,"最终的搜索引擎会明白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永远提供最准确的答案"。那么,今天的 Google 距离这个震撼人心的目标有多远呢?
在 Google 上,你可以问几类问题。如果你看到一个专有名词,比如说 3G, 但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你可以问 Google "
什么是3G
",Google 会将网上所有关于 3G 的定义找出来。这就是
Google 定义
功能,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会找出该名词各种不同的解释,包括不同语言中对同一个名词的定义,让你对这个词有更全面的了解。又比如,你去美国旅游,想比较一下美国和中国的汽油哪一个更贵,你可以问 Google "
2.6 美元每加仑等于多少人民币每公升
",Google 的
计算器
和
货币
转换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马上提供正确的答案。当然你还可以试一试输入更复杂的算式,看看 Google 能不能理解。除了这些简单的问题以外,英文版的 Google 还提供一个功能,
Google Q&A
, 它可以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说"
谁发明了电话
"。在这里 Google 利用了一些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尝试在几十亿网页里提取最准确的答案。
当然 Google 现在离 "明白世上的一切" 还有很大距离。我在这里想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当你想找一个问题答案的时候,你输入的关键词不应该是一个 "问题",而最好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陈述。并且有时候,加上双引号会帮你更快找到答案。 你可以比较一下以下两个搜索结果∶
中国的海岸线有多长
"中国的海岸线长"
我们全球的工程师们一直在为 Google 做出不断的改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让用户看到“最终的搜索引擎”。其实,现在的 Google 已经了解很多宇宙和生命的"奥秘"了......
天上一日是多少?
What is the answer to 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成长的 Google 中国
2006年2月15日
发表者: 朱会灿, Google 亚太工程师
一个新的春天已经来临,这已经是我在 Google 的第五年头了, 而我参与组建的 Google 亚太工程师队伍也已有不少时间了。回顾过去,我深为这个队伍对 Google 亚太语言的搜索,尤其是中文搜索所做的贡献感到自豪。
Google 对亚太语言的搜索,一直很重视,公司刚成立不久就推出了中、日、韩文的搜索,主要由中国工程师负责开发。而我们这个小组的成立,正是因为公司认识到要不断在这个领域加强。这个小组,如战时小分队一样,需要担当各种任务,而且要动作非常快。我们既负责亚太语言的搜索技术改进,也负责产品的开发。前者指搜索质量的提高,包括排序、反作弊、分词改进等等,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产品方面有几个大家比较熟悉的,比如说
中文资讯搜索
、
桌面搜索
、
拼音汉字转换
等等,都是由我们主导开发的。
作为技术组长,我非常佩服这个队伍的敬业精神。大家都想为祖国的用户献上 Google 最好的产品,所以工作起来都非常刻苦。一个人同时做两、三个产品项目是非常普遍的事。让我们更加振奋的是,公司有很多其他部门的中国工程师也都自愿用他们
20% 的时间
来参与我们的项目。
我对这个队伍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工程师都是多面手,不管参与什么样全新的项目,都可以很快上手。比如说一位工程师,既参与实现了中文资讯搜索的相关文章聚类, 又实现了 Google 桌面在你自己的电脑上对 MSN Messenger 信息的搜索。这是两件很不一样的工作,可他却能举一反三。我觉得这正是 Google 招聘员工的一个标准:要有扎实的基础。
Google 的文化之一是自下而上的创新精神,我们组也不例外。我们很多产品的开发,都来自工程师的创新,比如拼音汉字转换和
图片内容简介
等。工程师的创意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而且有些产品还是由我们从中文开始发展到全球其他语言的。
然而我们始终有紧迫感要不断扩展队伍,尤其是不断给中国用户开发出更好的产品。开复的加盟让我们工程师有种久旱逢甘雨的感觉。但一开始对于 Google 能在中国招到多少优秀的人才,我心里并没有底。
还记得大约半年前,当我了解到开复想在较短时间在中国招 50 名员工时,我心里直打鼓。这行吗?我在 Google 工作多年了,知道 Google 招人的标准一直非常高。 很多美国名校的硕士、博士都被我们心狠手辣地 K 掉了。我和一位资深产品经理从组建亚太工程师队伍至今,人数是精而又精。难道开复能在中国批量生产符合 Google 标准的软件工程师不成?
可是当我随着开复去各大学做了几个星期的交流及面试后,我开始发现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中国的学生不仅对 Google 很热情,而且他们的计算机水平都很出色。他们中间不但有获得
Google Code Jam 全世界
前 50 名选手,也有
ACM
编程赛的世界冠军。长江后浪推前浪,我深刻地感到,我们在中国招的工程师一定能开发出对中国乃至全世界最有价值的产品。
尤其是这段时间,经过几个星期与一些新员工的合作,我的信心更足了。他们的编程能力强,学习新知识快。而且跟在美国的中国人比,他们对中国网民和网潮有更深入的了解。如果不是跟他们的交流,我又怎么知道“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正在中国互联网引起新一轮浪潮,而 spammers 似乎也特别中意呈上升趋势的热门检索呢?
随着这批新生力量的加盟,我深信,Google 一定能够为中国和中国用户奉献上更精准的搜索及更合适的产品。
Google 中国工程师在工作
工作环境
又到情人节
2006年2月14日
发表者: 吴颉, Google 工程师
一转眼,又是一个情人节。每当有同事问起为什么我和我先生在同一家公司工作, 我总是半开玩笑地回答,因为我不用再做饭洗碗了呗!
我和先生都来自北京。两年前, 先生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去了Google 公司。当时我已在美国硅谷另一家大型的计算机公司工作了好几年,心想这下子他总算自力更生了!
先生上班后,忽然间勤奋了许多。不再像读书时那样成天琢磨着去哪里玩儿,下班后也不能常常回家吃晚饭了。他还经常给我带来一些公司的奇闻轶事。 比如说, 公司里可以带狗上班,有一条大狗还有自己的 email 地址!什么某天午饭时又遇到了一个神人,这个工程师每年会自费去参加
杂技
大赛!言语之间, 显得出他的兴奋与好奇。
是什么公司这么神奇,让他象换了个人似的?于是,在我的强烈要求下,他带我去参观了 Google, 并且一起吃了他们的免费午餐。 不久,我又作为家属参加了 Google 的圣诞联欢晚会(holiday party)。这两次 Google 经历之后,我被这个年轻而有活力的公司深深地感染了。
我想,既然做不到每天要求他按时回家吃晚饭,那么就深入敌后吧!(“If I can’t change him, then join him.”) 再说,午饭和晚饭都可以在公司吃,我们两个也不必再为该谁做饭洗碗争执了。周末嘛,和朋友们下馆子, 或者下点儿面条就可以了。这样,经过多轮面试,我也成为了 Google 的一员。
我的小算盘打得不错,不过新环境里压力一下子大了不少, 可比做饭洗碗累多了。 好在有同事们的支持、先生的体贴,总算挺了过来,还学到了不少新东西。
“起来走走路啦...” 每天下午五六点钟,先生总会在公司的另一头打电话过来提醒我。他知道我不爱动, 喜欢一口气把事情干完,所以总是想方设法让我中间活动活动。
这段时间,Google 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刚刚成立,我和先生也会一起飞到北京帮助开始的一些工作。虽然很忙,可是那种两个人一起回国做点事的感觉真好, 同时我们也不时惊叹祖国这些年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总部加州山景城 (Mountain View) 的时候,公司正好挨着一大片
公园
(Shoreline Park), 那里常常可以看到许多小动物:蜂鸟、野兔、山鹰、地松鼠 (
ground squirrel
); 也能够看到许多锻炼身体的同事: 跑步的,滑轮滑的 (
rollerblading
),蹬山地车的,偶尔还会看到一两个放遥控航模的... 每天傍晚,和先生一起在那里散散步,说说话, 在紧张的工作中放松片刻,也算是一种温馨吧。
有时,我们会一直走到公园的另一端,在当年我们举办婚礼的小花园里。远离开高科技的喧嚣,静静地坐上一会儿。 当时谁又能想到,几年后我们就都会在数步之遥的同一个地方工作呢? 这,也算是一种缘分吧。
Google 美国加州山景城总部的
Google Earth
卫星图片
黑板报开通了?
2006年2月14日
发表者: 吴丹丹, Google 黑板报小组
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 Google 最关心的人是谁,那就是我们的用户。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今天 --
情人节
-- 开通 Google 中国黑板报的原因。我们在乎你,希望和你一起分享自己。
为什么叫黑板报呢?因为我们希望这里成为普通 Google 员工(简称 googler) 与用户分享点滴、自由涂画的小园地,就像我们童年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一样。我们在做什么,公司发生了什么新鲜的事,我们的新想法、新创意......
总之我们很高兴这个 Google 中国的博客网志能够开通。这也给关心我们、关心搜索的朋友提供了一个直接了解我们的窗口。Googler 会经常在这里发帖子,比如开复最近读了什么新书,韶宁觉得《
金刚
》好不好看,或者我们的工程师又突发奇想发明了什么好玩的游戏......
当然,还有 Google 的最新发布产品,在中国的进展,或是任何一件我们觉得值得和你分享的东西。
对了,别忘了给我们
email
来信。还有,这个黑板报应该还处于 Beta 版。
新年快乐!情人节快乐!
標籤
编程之夏,UR
创新
创意改善社会 公益温暖中国
促进智能能源利用
大学
谷歌翻译,即时相机翻译,Instant Camera Translation
谷歌十周年系列
谷歌艺术与文化
观妙中国,Shadow Art,智玩皮影
广告
广告安全
互联网,Internet
科技
女性开发者
社会
视频广告
数据中心
数字营销
搜索
网站管理员
文化研究所
艺术计划
音乐搜索
愚人节
增强型广告系列
智能隐形眼镜项目
中小企业
adexchange
Admob
admob sdk
Ads
Adsense
AdWords
android
android m
Android应用开发中国大学生挑战赛
App Inventor
Calendar
cardboard
CES
Chrome
Chrome Web Store
Chrome,Chrome实验
Chrome实验
CI
Code Jam
corporate
Creative
Cross-device
Cultural Institute
culture
Data Center
DevArt
Developer
display
diversity
Doodle
DoubleClick
G+
G2G,Culture
GA&C
gaming
Global Impact Awards
Gmail
Gogle科学挑战赛
Good to Know
Google Ads
Google AdWords
Google Analytics
Google Art Project
Google Arts & Culture
Google Code-in竞赛
Google Demo Day Asia
Google Docs
Google Doodle
Google Drive
Google Drive 云端硬盘
Google Fiber
Google Font
Google for Startups
Google Green
Google I/O
Google Image Search
Google Keep
Google partners
Google Play
Google Science Fair
Google Search
Google Top Contributor Summit
Google Translate
Google Trend
Google Trends
Google Zeitgeist 2012
Google安全系统
Google博士生奖研金
Google翻译
Google奖学金
Google杰出贡献者峰会
Google科学挑战赛
Google网站管理员
Google网站管理员,Webmaster
Google文化研究所
Google在线营销挑战赛
Google中国教育高峰会
IME 输入法
Innovation
Made with Code
maps
mobile ads
mobile ads sdk
Modoo
moonshot
native ads
Nexus
programmatic buying
Project X
Pwn20wn及Pwnium3 黑客大赛
Remarketing. Ads
Search
Security
smb
Solve for X
Street view
student
UR
VR
Web Platform Docs
web security
Webmaster
year in search 2014
YouTube
zeitgeist
博客归档
2024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23
12月
11月
10月
9月
5月
4月
3月
2月
2022
11月
10月
5月
4月
2月
1月
2021
10月
9月
5月
4月
3月
2月
2020
12月
5月
4月
3月
2019
10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018
12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3月
2月
1月
2017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16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15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14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13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12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11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10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09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08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07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06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