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博客,走近我们的产品、技术和文化
Google 中国的博客,走近我们的产品、技术和文化
Google 发布 PAIR 项目:人+ AI 研究计划
2017年7月13日
机器学习在过去的几年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更加准确的语音识别,到更好的图像搜索,再到提升的翻译质量——其性能和潜力都有大幅的提高。Google 相信,如果在系统建造之初就将人考虑进来,AI 还能更进一步,更好的为人服务。
近期,Google 推出了人+AI 研究计划(PAIR: the People + AI Research Initiative),汇聚各领域的研究人员,对人与 AI 系统的交互方式进行研究和重新设计。
PAIR 计划旨在聚焦 AI 的与人有关的因素:用户和技术之间的关系,AI 应用的新方向,以及如何让 AI 更具包容性。PAIR 计划的目标除了发表研究结果以外,还将推出开源工具,供研究人员和其他专家使用。
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PAIR 计划的研究内容分成了三个部分:
l
工程师和研究人员:
AI 是由人打造的。Google如何让工程师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打造机器学习系统?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材料和开发工具?
l
各领域专家:
AI 如何帮助专业人士开展他们的工作?随着医生、技师、设计师、农场主以及音乐家越来越多地使用 AI,Google如何为他们提供支持?
l
日常用户:
Google如何确保机器学习的包容性,让每个人都能受益于 AI 的突破性进展?设计思维能否解锁全新的 AI 应用?能否实现 AI 背后技术的普及化?
与其单纯地寻求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不如深入研究寻找答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设计思维。与其将 AI 单纯地看作是技术,不如将它设想成可以进行设计的材料。在这方面可以以史为鉴:例如,计算机图形方面的进展不仅仅意味着更好的画图方法,还催生了全新的界面和应用类型。Google 正在推出全新的开源工具,推出指导教程(例如 AI 界面设计指南),发表研究结果,从而回答这些问题,让尽可能多的人感受到 AI 的力量。
开源工具
近期 Google 推出了两款开源可视化工具:Facets Overview 和 Facets Dive。这些应用程序面向 AI 工程师推出,能够满足机器学习最初期的需求。Facets 应用程序让工程师能够全面掌握他们用来训练 AI 系统的数据。
这很重要,因为训练数据是现代 AI 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但这也常常会造成模糊和混乱。的确,与传统软件工程师相比,机器学习工程师不仅需要对代码进行故障排除,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故障排除。有了 Facets,工程师可以更加轻松地进行故障排除,更加轻松地理解他们打造的系统。
支持外部研究
首先提出这些问题的并不是 Google。很多设计师和学者已经开始探索人和 AI 之间的交互。他们的工作为 Google 提供了灵感。社区的建设和对研究的支持是 Google 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Google 正在与来自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展开合作,他们专注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和科学。
聚焦 AI 与人,Google 看到了全新可能。Google 期待与业界携手合作,共同探索未来 AI 的潜能。
Google 大中华区总裁石博盟:如何让AI触手可及?
2017年7月6日
石博盟 (Scott Beaumont)
Google 大中华区总裁
人工智能的火热已经不言而喻。在中国,有很多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和探索。不过相对于喧嚣的言论,如何让人工智能真正服务于大众,让人工智能对每个人都触手可及,显得更为重要。
几周前的“中国乌镇·围棋峰会”上,我们有幸见证了一些伟大的时刻 ––— 在与世界冠军柯洁九段的三番棋巅峰对弈中, Google-DeepMind 的 AlphaGo 取得了胜利。但这场比赛最重要的意义并非比赛结果,而是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从首盘对弈中柯洁使出向 AlphaGo 学习而来的开局方式,到配对赛中棋手们与 AlphaGo的协同合作,这一切,均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AlphaGo 为这项具有三千年历史的古老游戏所带来的全新变化,以及围棋界为此而产生的兴奋之情。对于棋手而言,AlphaGo 不仅仅只是对手,更是一个启发思维的工具,通过人与机器的共同合作,去探索围棋的更多可能。
在同一种合作精神的鼓舞下,同期举办的人工智能论坛上,来自中国的 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与 Google 科学家们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这一前沿话题。大家不约而同地谈到,各企业和大学经常为获得更好的人工智能人才、资金和领导地位进行竞争,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用合作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创新的速度会更快。
“合作”对于 Google 的产品创新同样重要,我们的 AI 科学家们在语音识别、电脑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众多领域都与不同的团队进行着紧密合作。他们共同开发的技术几乎被应用在 Google 的每一款产品当中,并帮助我们实现了一些几年前看起来无法想象的任务。以 Google 翻译为例,在应用深度学习之后,中文与英文之间的翻译质量取得了巨大的飞跃,这一次更新所取得的进步,甚至超过了过去十年所取得进步的总和。同时,Google 翻译 App 中的许多实用功能也使用了 AI 技术,比如图像识别可对标识和菜单进行即时图像翻译;而通过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你可以与讲不同语言的人轻松对话。
在为用户提供创新产品的同时,我们同样致力于帮助更多企业及开发者将 AI 应用到自己的产品当中。因此我们提供了 Google 翻译的 API 接口,企业可以将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技术整合至自己的网站或应用程序。中国游戏厂商智明星通就在他们所开发的游戏《列王的纷争》中使用了 Google 翻译 API,帮助不同国家的玩家在游戏中交流。
在 Google 翻译及许多其它 Google 产品的背后是一个机器学习系统 ––— TensorFlow。我们相信,加快 AI 行业发展,并让企业和开发者利用工具去创造属于自己的 AI 应用十分重要,在这一理念驱使下,2015年11月,我们将 TensorFlow 开源。在过去的20个月内,TensorFlow 已成为互联网上最受欢迎的机器学习知识库。在 Python 语言的在线软件知识库 PyPi 上,TensorFlow 已被下载 900,000 次,其中 15% 来自中国。清华大学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人文计算实验室的学者就使用 TensorFlow 来加深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同时,还有很多中国创业公司在使用这个开源平台,比如,播客应用 CastBox通过 TensorFlow 进行用户偏好分析,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内容推荐。
不仅开发者和企业在使用开源 AI 系统进行产品开发,学者们也开始更多的利用 AI 的帮助,解决人类面临的更为艰巨的社会问题,比如能源、环境以及医疗。
在 Google,有一支由医疗专家所组成的研究团队,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来帮助诊断癌症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一种由糖尿病引发的失明)。受到图像识别在其它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启发,Google 的科学家们与美国和印度的医疗机构合作,用上百张医疗图像训练出一个基于 TensorFlow 的模型,使其诊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诊断准确度甚至超过医学专家;斯坦福大学的学者将深度学习应用到皮肤癌的诊断;在北京,两位清华大学的博士生李哲和廖方舟,则致力于研究通过医疗图片来检测肺癌的模型。未来,这些技术都将给患者带来深远的影响。
尽管有了这些令人兴奋的成果,但人工智能仍处于孩提时代,对于其巨大的潜能,我们甚至还未完全揭开它最外层的面纱。如果我们能够采取合作的方式,为人们提供创新、实用的产品;进一步激励大学、企业和政策制定者之间的合作;通过发表论文和开源 AI 软件,让科学家和工程师更便捷的使用更好、更强大的计算工具及研究成果 ––— 相信我们能够在更为复杂的社会领域取得巨大的突破。也只有通过这些举措,让 AI 成为每个人都触手可及的工具,我们才能真正握住它为人类所带来的不可思议的机遇。
新一代移动体验,用户想要的是什么?
2017年7月4日
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设备带给人们的体验日新月异,但同时人们对于数字体验的要求也水涨船高。Google 密切关注着这些变化,并对塑造下一代移动体验的消费者行为进行研究。
现今,初创公司着力于化繁为简,颠覆了整个行业。而传统公司则忙着进行移动转型,以免被淘汰。但最让人感到兴奋的并不是技术,而是技术为消费者带来的丰富体验,以及对营销人员产生的影响。众品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优化着用户体验。
对于营销者来说,这意味着消费者期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营销者的竞争对手不再是各自品类的最佳体验,而是消费者体自身有过的最佳体验。
只要是有公司推出了丰富实用的新体验,这就会提高消费者体验的标准。反过来说,如果消费者某次有了非常差的体验,则可能不会给这家公司第二次机会。打造优秀的用户体验是一项挑战,特别是在营销者不知道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出现新技术的时候。
Google 发现,与其首先考虑技术,不如假设自己是消费者,想象自己抱有什么样的期待,然后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品牌上。以下是 Google了解到的消费者对品牌的三点期望:
“帮我,快(Help me faster)”
技术的带来的变革是人们无法想象的。不过,随着技术提供更快的用户体验,消费者正变得愈发没有耐心。因此,消费者的思维方式正从“谁做的最好?”向“谁现在做得最好?”转变。
营销者如果不考虑站点的移动端加载速度,则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一个移动站点的加载时间超过 3 秒的话,53% 的人们会放弃访问这个站点。通过对全球 90 万个移动站点进行测试,Google 发现,移动页面完全加载的平均时间是 22 秒。
页面加载速度是开发者和设计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也是营销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营销者重视页面加载速度,就会产生良性的连锁反应:设计师必须选择能够提供快速流畅的移动体验的视觉元素、字体和设计结构,开发者必须对页面进行进一步优化,从而确保提供最佳的移动体验。
“更懂我(Know me better)”
要想与消费者保持联系,就必须提供个性化的用户体验,这将对盈利产生积极影响。美国 89% 的营销者表示,他们网站或应用程序的个性化带来了收入增加。
不过,个性化应是一项战略,而不仅是一个特点。营销者可以对数据进行更加有效的利用,通过关于用户如浏览行为或用户关系管理数据等相关信息,来塑造个性化的体验。
例如,美宝莲在准备推出一款轮廓化妆新品(一种日益流行的化妆法)时,使用 Google Insights 来制作指导视频,根据用户意图和人口统计特征进行了个性化处理。由此一来,美宝莲的视频覆盖了 900 万观众。
与之类似的是,63% 的人们期望品牌使用他们的购买历史为他们提供个性化体验。换言之,如果营销者知道用户刚刚买了一双鞋,那用户也乐于接受能与这双鞋搭配的袜子或腰带的推荐。
“随时随地打动我(Wow me everywhere)”
品牌需要考虑如何让媒介、渠道、设备在用户体验中实现有机结合。
63% 的用户在与品牌互动时期望品牌提供一致的体验。不过,仅有 42% 的人们认为品牌真的提供了一致的体验。
沃尔格林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出色。这个品牌的团队认识到,移动渠道能够帮其移除线上和线下之间的壁垒。它的移动应用程序能够让消费者与医生或药剂师在线取得联系,随后前往门店取处方药。同样的,门店中美容顾问人手一部平板电脑,能够在线上快速调出过往的购买历史,然后在线下做出推荐。
这种方法起到了作用。与只访问实体门店的客户相比,既在实体门店又在移动渠道与沃尔格林进行互动的客户的价值要高出 6 倍。
综合运用
随着消费者行为不断变化,营销者需要重新构想用户体验方面的投资。重要的是要消除摩擦,缩小各个渠道之间的差距,并且为每位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归根结底,为用户打造优秀的数字体验不单单是产品挑战或营销挑战,更是一个商业机遇。通过营造让人难忘的体验,品牌将能够俘获用户的芳心,最终创造利润。
数据来源:
Google Data, Global, n=3,700 aggregated, anonymized Google Analytics data from a sample of mWeb sites opted into sharing benchmark data, Mar. 2016.
Google Research, Webpagetest.org, Global, sample of more than 900,000 mWeb sites across small, medium, and Fortune 1000 businesses. Testing was performed using Chrome and emulating a Nexus 5 device on a globally representative 3G connection. 1.6Mbps download speed, 300ms Round-Trip Time (RTT). Tested on EC2 on m3.medium instances, similar in performance to high-end smartphones, Jan. 2017.
eMarketer/Evergage, "2016 Trends in Personalization," conducted by Researchscape. Data was provided to eMarketer by Evergage; June 14, 2016.
Google/Greenberg, U.S., “Rising Expectations in Consumer Experiences,” n=1,501 consumers aged 18–54, Mar. 2017.
標籤
编程之夏,UR
创新
创意改善社会 公益温暖中国
促进智能能源利用
大学
谷歌翻译,即时相机翻译,Instant Camera Translation
谷歌十周年系列
谷歌艺术与文化
观妙中国,Shadow Art,智玩皮影
广告
广告安全
互联网,Internet
科技
女性开发者
社会
视频广告
数据中心
数字营销
搜索
网站管理员
文化研究所
艺术计划
音乐搜索
愚人节
增强型广告系列
智能隐形眼镜项目
中小企业
adexchange
Admob
admob sdk
Ads
Adsense
AdWords
android
android m
Android应用开发中国大学生挑战赛
App Inventor
Calendar
cardboard
CES
Chrome
Chrome Web Store
Chrome,Chrome实验
Chrome实验
CI
Code Jam
corporate
Creative
Cross-device
Cultural Institute
culture
Data Center
DevArt
Developer
display
diversity
Doodle
DoubleClick
G+
G2G,Culture
GA&C
gaming
Global Impact Awards
Gmail
Gogle科学挑战赛
Good to Know
Google Ads
Google AdWords
Google Analytics
Google Art Project
Google Arts & Culture
Google Code-in竞赛
Google Demo Day Asia
Google Docs
Google Doodle
Google Drive
Google Drive 云端硬盘
Google Fiber
Google Font
Google for Startups
Google Green
Google I/O
Google Image Search
Google Keep
Google partners
Google Play
Google Science Fair
Google Search
Google Top Contributor Summit
Google Translate
Google Trend
Google Trends
Google Zeitgeist 2012
Google安全系统
Google博士生奖研金
Google翻译
Google奖学金
Google杰出贡献者峰会
Google科学挑战赛
Google网站管理员
Google网站管理员,Webmaster
Google文化研究所
Google在线营销挑战赛
Google中国教育高峰会
IME 输入法
Innovation
Made with Code
maps
mobile ads
mobile ads sdk
Modoo
moonshot
native ads
Nexus
programmatic buying
Project X
Pwn20wn及Pwnium3 黑客大赛
Remarketing. Ads
Search
Security
smb
Solve for X
Street view
student
UR
VR
Web Platform Docs
web security
Webmaster
year in search 2014
YouTube
zeitgeist
博客归档
2024
11月
10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23
12月
11月
10月
9月
5月
4月
3月
2月
2022
11月
10月
5月
4月
2月
1月
2021
10月
9月
5月
4月
3月
2月
2020
12月
5月
4月
3月
2019
10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018
12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3月
2月
1月
2017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16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15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14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13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12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11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10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09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08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07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06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