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博客,走近我们的产品、技术和文化
Google 中国的博客,走近我们的产品、技术和文化
浪潮之巅第三章 — “水果”公司的复兴 (乔布斯和苹果公司)(二)
2007年8月30日
发表者:Google(谷歌)研究员 吴军
1. 传奇小子
2. 迷失方向
1983 年,乔布斯说服了百事可乐公司的总裁斯库利(John Sculley)到苹果出任 CEO。斯库利以前在百事可乐工作了十几年,并成功地推广了百事可乐的品牌。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可口可乐就是比其它的可乐好喝。斯库利发现大家有先入之见,他采用了双盲对比评测 — 发给大量测试者两瓶没有标签的可乐。结果更多的人认为百事好喝,斯库利打赢了市场之战。乔布斯请他来为苹果开拓市场,并负责苹果日常工作,自己则退出第一线专注于麦金托什的技术。如果说斯库利是统筹全局的宰相,乔布斯则是运筹帷幄的元帅。
斯库利一到苹果就试图让苹果成为 PC 机市场的主流。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斯库利在苹果搞出了无数种机型,同时提高了销售价格,将利润用来发展苹果新的成长点—Newton PDA(苹果的牛顿 PDA),最早的掌上机。乔布斯和斯库利头一年合作得很好;第二年,将相就开始失和了。乔布斯和斯库利之争持续了一年多,董事会最后站在了斯库利的一边。1985 年,斯库利胜利了,同时乔布斯被踢出他自己创办的苹果公司。那一年,乔布斯刚三十岁。一般的创业者三十岁时还未必能创建自己的公司,乔布斯这一年已经被自己的公司开除了。乔布斯一气之下,卖掉了他所有的苹果的股票。当时工作站很红火,乔布斯创立了一个做工作站的公司 NeXT,不是很成功。NeXT 工作站的图形功能很强,使得乔布斯想在动画制作上发展。于是他用五百万美元买下了电影“星球大战”导演卢卡斯创办的一个极不成功的动画制作室,并把它重构成一个用图形工作站做动画的工作室 Pixar 公司,这是今天世界上最好的动画工作室,后来被迪斯尼公司以七十四亿美元的高价收购,很多很好的动画片都是 Pixar 制作的。事实上,乔布斯从 Pixar 挣到的钱比他从苹果挣的还多。
斯库利在赶走乔布斯以后,让麦金托什顺着个人电脑的技术潮流向前飘了七八年。斯库利很清楚,以苹果领先的技术,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挣十年钱。他始终致力于开发新产品,努力为公司找新的成长点。但始终不得要领。到后来,不太大的苹果公司居然有上千个项目,大大小小的各级经理,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到处招兵买马,上新项目。这些项目中,90% 都是没用的。事实证明,所有的项目中最后只有苹果新的操作系统是成功的。就连斯库利寄予厚望的牛顿 PDA 也没有形成什么气候。苹果的股票九十年代开始是上升的,这就是电影中的阿甘觉得持有了苹果的股票就不用为钱发愁的原因。如果那个电影晚拍几年,导演就不得不找另一家公司的股票给阿甘了。在斯库利当政的后期,麦金托什的市场占有率渐渐被微软挤得越来越小,而摊子却越铺越大,苹果公司开始亏损,斯库利不得不下台。斯库利的两个继任者也是回天无力。苹果被微软打得一塌糊涂,差点被卖给 IBM 和太阳公司(Sun Microsystems),但这两公司谁也看不上苹果这个市场不断萎缩的 PC 制造商。如果卖成了,今天大家就没有 iPod 了。
九十年代,苹果和微软还未就 Windows 侵权苹果的操作系统一事,打那好几年的官司。在微软推出 Windows 3.1 以后,IBM PC 机的用户也可以享受图形界面了,苹果的市场迅速萎缩。苹果公司将微软告上了法庭,因为 Windows 的很多创意实实在在是复制苹果的操作系统。在法庭上,微软的盖茨指出苹果的窗口式图形界面也是抄施乐的。盖茨说,凭什么你能破窗而入去施乐拿东西,我不可以从门里走到你那里拿东西呢?最后,法庭还是以 Windows 和苹果的操作系统虽然长得像,但不是一个东西为由,驳回了苹果的要求。那时硅谷的公司不但在商业竞争中被微软压着一头,连打官司也打不赢微软,十几年来硅谷一直梦想着有一个可以和微软抗衡并且占到上风的公司。
1998 年,苹果走投无路的董事会不得不把他们十三年前赶走的乔布斯请回来,执掌用乔布斯的话说“底下有个大洞的船”。在美国,董事会赶走一个公司创始人的情况虽然不常见,但还是发生过的。但是,再把那个被赶走的创始人请回来执掌公司,不仅以前没听说过,以后也很难再有。
浪潮之巅第三章 — “水果”公司的复兴 (乔布斯和苹果公司)(一)
2007年8月29日
发表者:Google(谷歌)研究员 吴军
看过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电影 “阿甘正传”的读者,也许还记得那么一个镜头。傻人有傻福的阿甘最后捧着一张印有苹果公司标志的纸说,我买了一个水果公司的股票,有人说我这一辈不用再为钱发愁了。那是九十年代初的电影,导演挑中了苹果公司,因为它的股票确实在几年间涨了十倍。
几年前,我在硅谷的库帕蒂诺市(Cupertino)找房子,有一次来到了一个办公楼和公寓混杂的社区,那里到处是各种颜色的、被咬了一口的苹果标志。那里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 iPod 和 iPhone 的制造者苹果公司的总部了。那时苹果公司还不太景气,想把办公楼租给刚刚开始腾飞的 Google(谷歌)。幸好这笔生意没有谈成,否则,那片狭小的社区无论如何是容不下当今两个发展最快的公司。
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可能对世界上最早的个人电脑苹果机还有印象。而生于八九十年代的人,可能对很酷的 iPod 影响更深。苹果最初是便宜的低端品牌,现在成了高端的时尚品牌,这看似矛盾的两方面,通过苹果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1. 传奇小子
在硅谷,可能没有人比史蒂夫·乔布斯更具有传奇色彩了。乔布斯可能是美国工程院唯一一个没有在大学读完一年书的院士。比尔·盖茨虽然没有大学毕业,毕竟正儿八经地上了两年。乔布斯只读了半年大学,又旁听了一段时间,然后就彻底离开了学校。他入选院士的原因是“开创和发展个人电脑工业”(For contributions to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ersonal computer industry)。
乔布斯的生母是一名年轻的未婚在校研究生,因为自己无法在读书的同时带孩子,她决定将乔布斯送给别人收养。她非常希望找一个有大学学历的人家。先开始,她找了一对律师夫妇,但是那对夫妇想要个女孩。就这样,乔布斯就被送到了他的养父母家。但是,乔布斯的生母后来发现不仅他的养母不是大学毕业生,养父甚至连中学都没有毕业,于是她拒绝在最后的收养文件上签字。后来,乔布斯的养父母许诺日后一定送他上大学,他的生母也就答应了。
乔布斯高中毕业后进了一所学费很贵的私立大学。他贫困的养父母倾其所有的积蓄为他付了大学学费。读了半年,乔布斯一方面觉得学非所用,另一方面不忍心花掉养父母一辈子的积蓄,就退了学。但是,他并没有离开学校,开始旁听他感兴趣的、将来可能对他有用的课。乔布斯没有收入,靠在同学宿舍地板上蹭块地方睡觉,同时靠捡玻璃瓶、可乐罐挣点小钱。每星期天,为了吃一顿施舍的饭,他要走十公里到一个教堂去。当时,乔布斯只做自己想做的事。他所在的大学书法很有名,他也迷上了书法。虽然当时他还不知道书法以后有什么用,但是后来事实证明,乔布斯的艺术修养使得苹果公司所有的产品设计得非常漂亮。比如,以前的计算机字体很单调,乔布斯在设计苹果的 Macintosh 计算机时,一下子想到了当年漂亮的书法,为这种个人电脑设计了很漂亮的界面和字体。
1976 年,乔布斯二十岁时,和斯蒂芬·沃兹尼克(Steve Wozniak)以及韦恩(Wayne)三人在车库里办起了苹果公司,研制个人微机。后来韦恩退出,只剩下乔布斯和沃兹两人。当时一台计算机少说要上万美元,即使价钱降几倍也不可能进入老百姓家。在每一次技术革命中,新技术必须比老的有数量级的进步才能站住脚。乔布斯很清楚这一点,他必须让计算机价钱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才会有人要。为了降低成本,Apple-I 除了有一个带键盘的主机之外,什么外设都没有。但是,它有一个可以接家用电视的视频口,和一个接盒式录音机的接口,保证数据和程序可以存在一般的录音带上。而电视机和录音机在美国几乎家家都有。同年,两人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的个人电脑 Apple-I。老百姓花上几百美元就可以买到。十年后,中国的电子工业部主持清华大学等几家单位攻关,研制出了被称为中华学习机的 Apple 的兼容机,当时售价也只有 400 人民币,而当时一台 IBM PC 要两万人民币,所以中华学习机不到两年就卖掉了十万台,超过其它微机同期在中国销售的总和。很遗憾,中国的这家公司,也是我工作的公司,非常不会经营,作风上很像个政府机关而不是商业公司,从来就没有发展起来。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最早的苹果机实际上做不了什么事,只能让学计算机的孩子练习一下简单的编程和玩一点简单的诸如警察抓小偷的游戏。苹果机的操作也很不方便,一般老百姓是不会喜欢用它的。因此,它象征性的意义远比它实际意义要大得多,那就是计算机可以进入家庭。以前,DEC 的总裁认为,计算机进入家庭是最不切实际的假想。现在,乔布斯和他的同事做到了这一点。DEC 为他们的傲慢与偏见付出了代价。个人电脑的出现,强有力地冲击了 DEC 的小型机市场,1988 年,长期亏损的 DEC 终于支撑不下去了,被个人电脑公司康柏(Compaq)收购。乔布斯很清楚,像早期苹果机这样的玩具是无法让广大消费者长期喜欢的。事实上,当 IBM 推出了一款真正能用的 PC 后,一下就抢掉了苹果四分之三的市场。因此,乔布斯开始致力于研制一种真正能用的个人计算机。1984 年,第二代苹果机麦金托什(Macintosh)诞生了。
麦金托什是世界上第一种可以买得到的、拥有交互式图形界面并且使用鼠标的个人电脑。它的硬件部分性能略优于同期的 IBM PC 机,而它的操作系统领先当时 IBM-PC 的操作系统 DOS 整整一代。后者是命令行式的操作系统,用户必须记住所有的操作命令才能用计算机。今天,当我们已经习惯了使用交互式图形界面的 Windows 时,如果要我们退回到 DOS,我们会觉得很别扭。麦金托什和 IBM-PC 当年的差别就有 Windows 和 DOS 那么大。除了界面上的差别,麦金托什操作系统在内存管理上有 DO S不可比拟的优势,因为后者实际可用的内存始终局限在 640K,而前者没有任何限制。麦金托什一出来就卖得很好,因此无论从技术上讲还是从商业上讲,都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谈到麦金托什,必须提两点,第一,它的交互式图形窗口界面最早是从施乐(Xerox)公司帕洛阿图(Palo Alto,斯坦福大学所在地)实验室(Parc)研制出来的。帕罗阿图实验室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创新同时也是最不会将发明创造变成商品的地方。它另一个改变了世界但是没有为施乐带来任何好处的发明是今天每个人都用的以太网。虽然苹果公司在图形界面用于操作系统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由于它毕竟最先由施乐发明,因此苹果在后来对微软的官司上并没有赚到便宜。第二,苹果走了一条封闭的道路,它不允许别人造兼容机,以便独吞 PC 市场。如果苹果开放了麦金托什的硬件技术,允许其他硬件厂商进入市场,我们今天可能使用的就不是 IBM PC 系列,而是苹果系列了。但是,因为苹果可能在硬件上竞争不过兼容机厂商,因此它只能扮演一个像微软一样的以操作系统为核心的软件公司角色。这时,两种系列的个人电脑胜负的关键就要看苹果和微软在操作系统上的决斗了。在没有兼容机帮忙的情况下,苹果无法挑战微软,虽然它努力试过,但最终败了下来。
到 1985 年为止,苹果发展顺利,拥有四千员工,股票市值高达 20 亿美元。乔布斯个人也很顺利,名利双收。但接下来,乔布斯遇到了别人一辈子可能都不会遇到的两件事—被别人赶出了自己创办的公司,然后又去鬼门关走了一遭。而苹果公司,也开始进入了长达十五年的低谷。
使用站长工具登记非英文域名
2007年8月28日
发表者: Trevor Foucher
转载自
谷歌中文网站管理员博客
我很高兴地宣布,谷歌站长工具再一次为广大非英语世界的站长提供了功能扩充,开始支持
国际域名申请
(IDNA)组织的国际域名。IDNA 突破了域名系统对只能用英文字母和数字做域名的限制,使网站所有者以新的方式命名他们的域名。在 IDNA 之前,因特网的域名只能由 26 个英文字母、数字 0-9 及短字符组成。有了 IDNA 的支持,你的网站名可以使用其它字符集,并很容易在你的站长工具中管理他们。
比如说你要在你的站长工具帐号中加入 http://北京大学.cn。在我们支持 IDNA 之前,如果你在“添加站点”框中输入 http://北京大学.cn,你会得到以下错误信息:
 
有些站长发现一个绕过以上错误信息的方法。INDA 很好地把 http://北京大学.cn/ 内部编码成一种称为
Punycode
的格式,即 http://xn--1lq90ic7fzpc.cn/。通过 punycode 格式,站长们仍能够诊断和了解他们的网站,但域名看起来非常难看。同时,如果他们拥有一个以上的 IDNA 网站,你可以想象这些域名的可读性是多么地差。
 
我们的站长工具现在支持 IDNA 的域名了!只要输入你网站的名字,我们就会把它正确加入。以下就是如果你现在添加 http://北京大学.cn 后的截图:
 
如果你曾经不得不把你的网站用诸如 http://xn--1lq90ic7fzpc.cn/ 之类的 Punycode 来绕过错误信息,现在这些网站就会自动正确地显示了。
我们非常愿意倾听你对这一新特性的问题和反馈;你可以在这里留下评论或在
谷歌站长工具网站
上发表意见。如果你能给我们提出一些其他改善国际支持的建议,我们也会非常感谢。
仰望星空!
2007年8月24日
发表者:前宇航员 萨莉·莱德博士
都说宇航员看得到好景色,确实如此!我曾经乘坐航天飞机环绕地球飞行,在机舱内,人"飘"到窗口,透过窗户回望我们的星球,再举目观看宇宙空间的其它星星,景象异常壮观!
最近,我的双脚终于得以落地,我的任务也不再是"环绕地球"了。于是,我开了一家科学教育公司 –
"萨莉·莱德研究所"
,为小学和中学生们提供"寓教娱乐"的素材。也正是因此,我总是搜罗一些比较酷的工具,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并且能帮助他们更多地了解我们所在的星球。
"Google Earth"里面的"星际"
(Sky)就是这样一个绝妙的工具,我们已经打算把它应用到我们的项目中去。
我自始自终都热爱着天文,我和谷歌的工程师一起作了一个视频,把它放在了"Google Earth"的"星际"模式下。我甚至把收集到的我非常喜欢的太阳系外的其他景象做成了 KML 的展示(我们研究所的其他成员和谷歌的工程师们也帮了不少忙),其中有星星的诞生处——星云;有恒星爆炸后的残骸,甚至还有被行星环绕的一群"星星"!(遗憾的是,科学家们到现在都没有找到和地球类似的星球)
所以,如果你认识有哪个孩子或者老师喜欢天文,就让他们去 Google Earth 的"星际"吧,顺便也去看看萨莉·莱德研究所在那里制作的 KML 专题。
 
 
整合搜索展露头角--焦点整合上线、图片整合升级
2007年8月23日
发表者:Google(谷歌) 产品经理
随着互联网上信息不断地多样化,仅仅文本已经满足不了大众搜索的需求了,这也是我们把"整合"定位为谷歌未来搜索发展的大方向的原因。我们希望能通过谷歌的努力打破传统搜索引擎的概念,把不同的搜索领域的结果有机整合在一个网页内,将最有用的信息呈现给用户。近期中文网页搜索中"相关焦点"这个新特性的发布,就是我们在整合搜索的路上迈出的一步。
大家在搜索时下热度很高的关键词时,可以在结果页中看到一些相关的焦点内容整合到了网页搜索中,它提供的信息包括图片,最新的网页内容以及相关文章链接等等。对“奥运倒计时”有兴趣?浏览网页搜索结果就能直接获得关于奥运倒计时最新的信息。
 
同时根据相关性的不同,焦点内容会相应的整合进不同的位置,这与之前的 onebox 有了很大不同(onebox 不能根据相关度和热度相应调整排序,只能固定在第一位)。
此外,近来我们对图片整合功能也作出了升级,大大提升了关键词的覆盖率,未来,我们会不断努力,将更多样的信息整合进来,来为大家提供更好的搜索体验。
针对访问者,还是针对搜索引擎?
2007年8月22日
发表者 Venessa Fox
转载自
谷歌中文网站管理员博客
原文:
Target visitors or search engines?
发表于: 2006年10月31日星期二 4:22 PM
上周五下午,我有幸赶上了西雅图"
博客商务峰会
"的尾声。在名为"博客与 SEO 战略"的议程上,
John Battelle
提出了一个不错的观点。他说,自己作为一名作家,并不想花时间来思考搜索引擎优化的问题。
Dave Taylor
谈到了标题签内的文字顺序和关键词密度的问题,他主张在 URL 中用
连字符
,而不是
下划线
。
我们同意他们的观点,这也是为什么您会发现我们的"
站长指南
"中大部分条款都是为访问者而不是为搜索引擎设置的。对访问者友好的设计也一定对搜索引擎友好。"谷歌站长中心"开发组与那些很关心谷歌如何抓取和检索网站(包括那些包含连字符和下划线的网站)的网站所有者们进行了细节方面的沟通,但是其他大多数网站所有者只关心自己能否搭建一个了不起的网站。好的消息是关于谷歌如何抓取和检索网站的指南与提示的最终目的归结为给我们的 搜索结果提供更好的内容。
以下是对 John Battelle 关于怎样确保您的网站对访问者友好的观点精髓的概括。
充分利用网页标题
这适用于网页本身的主标题,也适用于浏览器标题栏中出现的标题。
 
无论何时,要尽可能确保每一张网页都带有独一无二、可描述网页特征的标题。举例说明,如果您的网站是"Buffy 沙发商店",访问者或许希望将您的主页收藏为书签,订购一个松软的红色沙发。如果您所有的网页标题都是"欢迎光临我的网站",访问者或许难以再次从自己收藏的众多标签中找出您的网站。但是,如果您的主页标题是"Buffy 沙发商店",而您的"红色沙发页"标题为"Buffy 的红色松软沙发",那么访问者只要瞥一眼标题,就可以大概了解网页内容,今后也能轻易地从书签中把它找出来。并且,如果访问您网站的人像我一样,喜欢同时打开若干个浏览器窗口,就会更加喜爱有助于网上导航的描述性标题了。
这项有助于访问者的简单提示同样有助于搜索引擎。搜索引擎以网页内所包含的文字为基础,对它们进行检索,而其中的描述性标题能够帮助搜索引擎了解网页的主要内容。搜索引擎在搜索结果中经常引用网页的标题。"欢迎访问我的网站"等标题或许不会像"Buffy 沙发商店"那样有助于怂恿搜索引擎用户在搜索结果中点击您的网站。
 
用文字说话
图像、Flash 和其他多媒体内容固然可以美化您的网页,但是请确保用文本或者 ALT 文 本的形式来表述您的核心讯息,同时提供关于多媒体内容的文字性描述。这对于以文字为基础的搜索引擎而言是大有裨益的:毕竟搜索用户是以字词形式输入搜索查询的。这样做同样有助于访问者,因为他们或许已经对浏览器进行了设置,屏蔽了图像或者 Flash 内容,或者正在使用屏幕阅读器或移动设备。您完全可以为您基于多媒体的网页提供另一个 HTML 版本(如果您这样做的话,请一定记得用一个
robots.txt 文件
)。
确保您正在谈论的文字的确包含着内容里
访问者或许不会像阅读报纸文章或书籍那样从头到尾地阅读您的网站。他们或许跟随者其他地方的什么链接来到了您网站中的任何一个网页。确保为任何所有网页提供上下文背景。在您的"订购"页上,请不要简单地写上"立即订购!",而要标明类似"立即订购您松软的红沙发"等语句。同时,也要为正在阅读您的网站的访问者考虑。不要在一个网页中塞入大量的文字,以为这样可以让搜索引擎检索到更多的文字。要为您 的访问者考虑。设想一下他们希望搜索什么:用户有可能使用一些非正规的关键词,而您的网站却充斥着行话、术语。
正如我在 Matt Cutts 的博客中撰写一篇关于连字符和下划线的
客座文章
时所说:
您固然了解自己的网站,所以在查看自己的主页时一切都显得简单明了。但是,您可以让其他人帮你看看你的网站,并且事先不要对他们进行任何说明。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对您的网站产生什么看法呢?
思考这样的文字:
"我们有数以千计的研习班和课程供您选择,必有一款适合于您。您只需在我们所营造的轻松环境下花费一个小时或一个星期时间。"
这个网站能否出现在以"烹饪课程"或"品酒研习班"甚至"西雅图课程"为关键词的搜索结果中?或许对于访问者(或搜索引擎)而言,您的网站并非像您想象的那样清晰明了。
出于同样的原因,您的内容是否使用了人们经常搜索的关键词?您的网站文字是否包含"查看我们的热销房屋"而搜索用户的关键词是"波士顿房地产"?
确保您的网页总是能被访问到
我知道,这个帖子要谈的是文字内容而不是技术细节。但是访问者如果打不开您的网站,就读不到其中的内容。如果有人试图进入您的网页,而网络出现故障,或您的服务器返回了错误信息,遇到麻烦的不仅仅是搜索引擎。幸运的是,
站长工具
使这件事变得很容易。如果我们在访问您的任何网页中遇到了困难,都会及时通知您。我们会告诉您,具体是那个网页打不开,并确切地告诉您我们遇到了什么类型的错误。这些 问题也许不是那么容易解决,但我们会努力让这些问题易于被找到。
Google(谷歌)博客搜索中文测试版发布
2007年8月21日
Google(谷歌)市场部 潘茜
当全球首个点击过亿的个人博客出现在中国的时候,我们的博客搜索团队也正在加班加点地为这个产品的中文版发布作准备。
作为 Web 2.0 时代草根文化与个人观点的代表形式,博客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令我们兴奋。但由于博客生成方式的技术独特性,一般的网页搜索引擎很难抓取到它,搜索结果也就很少能包括博客的内容。我们因此非常希望可以尽快地为用户们提供一款可以有效驾驭和探索博客这一类个性内容的工具。
今天,我们的博客搜索中文测试版终于上线了,网址为:
http://blogsearch.google.cn
。人们将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广泛的博客内容中发现更多最真实最个人化的意见,从
英超
、到
股市
和北京这两天举行的空气测试 —
单双号
;而企业们也可以通过定制与公司或产品品牌相关的博客搜索关键词,更深入广泛地跟踪来自普通用户的使用反馈。
 
谷歌博客搜索中文版的特点,一是收录最新博客内容的速度非常快,可以快至发布几分钟后就被搜到;二是对中国国内主流博客提供商覆盖相对全面,包括新浪博客、搜狐博客、腾迅博客、网易博客、百度空间、博客网等绝大部分中国最大的博客服务运营商;三是同时覆盖了除中文外约全球其他 40 种语言的博客内。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博客被收录在谷歌博客搜索中,你可以自己配置你的博客或要求你的博客服务提供商这样做:在每次更新时,通过 pinging 来通知我们及时收录你的内容。具体操作,请看
http://www.google.com/help/blogsearch/about_pinging.html
社区 —— 下一代互联网个性化技术的曙光
2007年8月20日
发表者:Google(谷歌)中国研究院副院长 张智威
(本文综述了搜索引擎的历史,并包括了谷歌中国为了支持下一代智能搜索所做出的努力)
门户网站,作为互联网第一代高速公路,将网上信息以类似图书馆的形式整理起来。在最初的门户网站中找寻信息,用户通常需要多次点击才能找到答案。举一个在北京机场附近找别克经销商的例子。用户需要打开一个个类似这样的树状分支:汽车->别克->经销商->北京,然后再查看在北京机场附近是否有这样的经销商。所以搜索引擎的迅速崛起正是因为搜索引擎仅需一次点击即可更快速地找到相关信息,大大提升了用户使用的效率。
早期的搜索引擎技术是基于传统的信息采集模型,依靠词频来排序。Google(谷歌)通过引入 Pagerank 机制,引发了搜索引擎的变革:一个网页如果被多个重要页面引用,那么它在搜索结果中将有较高排名。但是,至今仍没有搜索引擎能够真正的将个人偏好引入到排名体系中。为了将用户使用习惯引入排名标准,下一代搜索引擎必须研究、学习每位用户的真实信息,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可扫描的模型,并利用这些信息来协助搜索。不幸的是,个性化搜索面临至少两大技术上的挑战:首先,个人资料经常缺失或准确性较低;其次,相对于互联网中的信息,收集到的用户信息太少了,以至于我们无法有效的处理数据。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个性化搜索已经被讨论了很多年,但至今仍未见到一个卓有成效的解决方案。
有趣的是,近年来,“上网社交”成为互联网发展的又一热潮,这一变化给个性化搜索带来新的曙光。用户们不仅可以上网查找信息,而且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参与网络社交活动(打牌、聊天、购物或者约会等等)。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很好的了解用户。例如,一个经常和大学生交流的用户很有可能就是一位大学生。同理,经常光顾迪斯尼企鹅俱乐部网站的很可能是孩子。当前,以下技术难题很具有挑战性:
1. 如何根据大量的网络活动信息了解用户;
2. 如何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同时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去支持个性化服务。
与天涯合作的谷歌社区产品上线,使谷歌向建立支持个性化服务的下一代互联网搜索迈出了的重要一步。在今年年初新成立的谷歌研究院,作为重点研究方向之一,我们已经研发了几个并行算法来发掘海量的数据,以及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检测垃圾信息。当然,虽然这些优点无法立刻在我们的社区产品中得到体现,但是我们的平行算法将很快在根据用户匹配个性化的搜索结果方面发挥强大威力。
经常访问谷歌的网站,您将会了解我们这个宏伟的计划。
欢迎试用天涯问答:
http://wenda.tianya.cn/
天涯来吧:
http://laiba.tianya.cn/
浪潮之巅第二章 — 蓝色巨人(IBM)(六)
2007年8月17日
发表者:Google(谷歌)研究员 吴军
1.赶上机械革命的最后一次浪潮
2.领导电子技术革命的浪潮
3.错过全球信息化的大潮
4.他也是做(芯)片的
5.保守的创新者
6.内部的优胜略汰
如果看一看 IBM 这五年来的业绩,你会发现 IBM 的年收入五年来只涨了 13%(从 810 亿到 910 亿),而利润却涨了 4 倍(从二十三亿到九十五亿)。原因是,IBM 不断地淘汰不挣钱或者挣钱少的部门,扩充利润高的部门。2002 年,IBM 将效益不好的硬盘部门以三十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日本的日立公司。2004 年底,IBM 将它的笔记本电脑部门以十七亿五千万的价格卖给了中国的联想公司。其中,十二亿五千万是现金交易(由联想付给 IBM),另外五个亿是联想以 19% 的股权交换。也就是说,在当时,IBM 认为联想公司值二十六亿美元。再以前,IBM 也类似地出售过一些部门。
我们且不去管 IBM 和日立的交易,来看看 IBM 和联想的交易,因为这是中国公司第一次收购美国著名公司的部门。当时,不少人觉得联想能收购 IBM 的笔记本部门说明中国国力增强了,扬眉吐气了;一些人担心联想是否能消化的了 IBM 这个部门,因为这个部门在亏损。显然,这笔生意能做成是因为 IBM 卖有卖的道理,而联想买有买的道理。
我没有联想这些年来经营情况的数据,但是有 IBM 历年的财报。让我们先来看一看 IBM 的情况。下表是我从 IBM 提交给美国证券会的年度汇报表中摘要出来的。其中很多小项目,比如一次性收入和支出等等,我都省略了。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出卖了笔记本部门后,IBM 的总收入有小幅下降,但是利润有明显的提高,因为成本大幅下降。管理、市场开拓、研发等费用基本持平。税后的利润增加了 1/4 以上。在卖掉笔记本部门后,IBM 用所得到的现金几次购回自己的股票,因此公司总股票数量减少,每股利润的的提升要明显快于税后利润的增长。显然,IBM 在卖掉亏损的笔记本部门后,甩掉了一个包袱,同时它得以集中精力在它的服务业上,使利润大幅提高,同时也回报了投资者。
那么,联想购买 IBM 笔记本部门是否亏了呢?虽然我没有看过联想这几年的营收情况,但是我认为联想当年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有两条原因当时所有的人都已经看到。第一,IBM 笔记本 Thinkpad 是笔记本电脑的第一品牌,联想买下这个品牌就可以直接在世界各地销售自己品牌的电脑,而不是为美日公司组装机器。有时,即使花很多时间和金钱,也不一定能创出一个世界级的品牌。联想这次一步到位。第二,当时联想笔记本电脑在世界市场上销量不过 2%,这个市场份额无足轻重,根本无法和 Dell、惠普等公司竞争。当时 IBM 有 5% 的市场份额,两家加起来大约有 7%,这个份额在世界上可以进前五名,和美日公司就有一拼了。当然,几乎所有人都有一个疑问,联想是否能将 IBM 亏损的笔记本部门扭亏为盈。
对笔记本行业进行一些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我想,联想之所以愿意收购,必然是三思而行后看到了这一点。事实上,IBM 笔记本部门的毛利润大约是四分之一,远远大于 Dell 的 19% 和也高于惠普的 23%。但是,IBM 笔记本在亏损,而惠普还有 7% 左右的税后利润,主要原因是 IBM 非生产性成本,即管理、市场和研发的费用太高,占了总收入的 27%。IBM 在财务上,是将全公司的这些费用平摊到各个部门,IBM 除笔记本以外的其他部门,毛利润均在 40% 以上,扣除非生产性成本,还十分盈利。但是,笔记本部门就变成亏损的了。IBM 是很难扭转笔记本部门的亏损局面,因为整个公司盈利太好,从上倒下没有精打细算的习惯。但是,联想应该很容易扭亏为盈,因为中国的人工便宜,很容易将管理和研发的费用降下来。再不济,联想的非生产性成本也不会比惠普高吧。总的来讲,IBM 和联想的这次交易应该是双赢的。
IBM 就是这样,时不时地调整内部结构,将一些非核心的、长期效益不好的部门卖掉,同时扩大核心的利润高的生意。
结束语
IBM 在百年来历次技术革命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自有其生存之道。它在技术上不断在开拓和发展,以领导和跟随技术潮流;在经营上,死死守住自己核心的政府、军队企事业部门的市场,对进入新的市场非常谨慎。迄今为止,它成功地完成了两次重大的转型,从机械制造到计算机制造,再从计算机制造到服务。它错过了以微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技术浪潮,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基因所决定的。今天,它仍然是世界上人数最多、营业额和利润最高的技术公司。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会随着科技发展的浪潮顺顺当当地发展,直到下一次大的技术革命。
远离自动产生的链接
2007年8月16日
发表者: 谷海一粟
转载自
谷歌中文网站管理员博客
好网站的特性
好的网站通常内容丰富、更新及时。好的网站往往链接其他好网站,同时也吸引更多点击。自然的链接是谷歌页面排名算法决定排名的因素之一,但是,很多网站管理员认为“反向链接越多,网站的排名越高”。这一理论是错误的。
谷歌的排名算法对网站的评价是一个多元化的系统。在考虑反向链接的同时会甄别有效链接和自动产生的链接。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 2007 年 5 月份结束的
渡虎谷大赛
,谷歌排名第一的网站的反向链接总数是 3,600 个左右, 其他许多低排名网站的反向链接超过了 10,000 个,大多数的链接是程序产生的链接。
什么是自动产生的链接?
我们常看到的程序自动产生的链接有两种:
1. 使用群发软件所产生的链接
2. 使用程序自动往自己或合作伙伴的网页中加链接。
这是一个由群发软件产生自动链接并发表在留言簿上的例子:
 
这是一个由程序在自己或合作伙伴的网页上添加自动链接的例子:
 
请注意图中的“表”和“上汽”的拙劣链接。
我们对自动链接的处理
网站通过买卖链接,自助链接,和程序自动产生的链接与谷歌网站管理员指南相抵触。请注意,如果你的网站有自动产生的链接,我们会有如下处理:
1. 谷歌不会给予自动产生的链接任何权重
2. 如果一个网站为自己产生不自然的链接,该网站在谷歌中的排名会受到影响并可能被从我们的索引中移去。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网站管理员应该把重点放在建立更好的内容和发现自然链接上。想了解更多关于建立高质量网站的信息,请访问
如何建立一个对谷歌友好的网站
。
重音字符和界面语言会对搜索结果产生哪些影响?
2007年8月15日
发表者 Vanessa Fox
转载自
谷歌中文网站管理员博客
原文
How search results may differ based on accented characters and interface languages
当搜索用户输入带有重音字符的关键词时,我们的算法语言会同时考虑包含和不包含这个重音符号的关键词。例如,用户输入了“México”这个词,而我们返回的搜索结果将包括含有“México”和“Mexico”的网页。
 
相反,如果用户输入了关键词时未使用重音字符,而这个词的拼写方法也可能带有重音字符,那么我们的算法语言就会同时考虑带有或不带有重音符号的关键词。所以,如果用户输入了“Mexico”这个词,我们将返回与“Mexico”和“México”有关的网页结果。
 
搜索用户的界面语言由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在这个过程中,搜索用户的界面语言也纳入了我们的考虑范围。例如,由于各种语言对于重音字符使用的规则不尽相同,所以重音字符与非重音字符的对等关系也会因用户界面语言的不同而异。
不仅如此,我们认为与界面语言相同语种的文件更具相关性。如果搜索用户的界面语言是英语,我们的算法语言就假定查询是以英语为主,而且用户希望我们能够返回英文资料。
这就是说,即便对于相同的搜索关键词,不同的界面语言下返回的搜索结果也不尽相同。如果用户只选择特定的语言,那么搜索结果还可能因用户所处的地点而异(根据他们的IP地址判断)。如果用户已经订制了自己的个性化搜索,这同样会对搜索结果产生影响。
下面的例子说明了使用西班牙语界面的用户搜索“Mexico”时返回的结果。
 
请注意,当界面语言为西班牙语时,即使输入的关键词本身并没有重音字符,更多的结果还是带有重音字符的。
如何对搜索结果加以限制?
为了获得仅含有特定语言版本的搜索结果(包含还是不包含重音字符),您可以在检索词的前面加上一个"+"。例如,搜索“+Mexico”时,返回的网页中将只含有“Mexico”(而没有“México”)。相反,搜索“+México”时返回的网页中将只含有
“México”而没有“Mexico”。您也许会注意到,有些搜索结果似乎没有使用您所规定的语言版本,但是这个语言版本的关键词出现在了网页内容或网页的底本文字中,而没有出现在结果的标题或描述中。(您可以在站长工具中选择“统计数据”>“网页分析”来查看与您的网站相连接的顶层底本文字)。下面的例子表明了使用“+Mexico”为关键词搜索时返回的结果。
 
运指如飞的秘笈
2007年8月15日
发表者:Google(谷歌)产品经理 洪锋
在这里,我们列出了谷歌拼音输入法的常用快捷键,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使用与我们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输入法:
1)中/英文输入法切换:系统默认 Ctrl+Space
2)不同输入法间切换:系统默认 Ctrl+Shift
3)全/半角切换:Shift+Space
4)中/英文标点切换:Ctrl+.
5)使用输入法时中/英文切换:默认是 Shift,可以在属性设置中更改
6)在不同的候选项间切换:上箭头、下箭头
7)一键搜索:Ctrl+g 或者 Ctrl+G
8)显示/隐藏状态栏:默认 Ctrl+Shift+S。S 是 Status bar 的缩写,可以在属性设置中更改
9)显示/隐藏软键盘:默认 Ctrl+Shift+K。K是 Keyboard 的缩写,可以在属性设置中更改
10)切换简/繁体中文的快捷键:默认 Ctrl+Shift+T。T 是 Traditional 的缩写,可以在属性设置中更改
11)删除误造词:Ctrl+Shift+ 数字
谷歌拼音输入法再次升级
2007年8月15日
发表者:Google(谷歌)产品经理 洪锋
今天,
谷歌拼音输入法
再一次升级,这次的重点是提供了一些很好用的新功能与快捷键,帮助用户更好的定制自己的输入法。下面介绍新版本的输入法几个有趣特性,大家不妨一试。
支持中文数字输入模式
现在,大家输入"i2007"试试,看看会发生什么?此次升级后,用户如果在 i 后面直接输入阿拉伯数字,可以得到多种中文数字的表示。目前支持直接数字顺序的中文数字串表示,如 2007 直接表示为二〇〇七;中文数学表示,如 12345 表示为一万二千三百四十五;以及中文数学的大写格式,如壹萬贰仟叁佰肆拾伍。
 
支持用户自定义标点符号
我们发现,用户对于输入法默认的标点符号经常感到不习惯,现在,有这样情况的用户可以自定义输入法的英文键盘标点到中文标点的映射。 通过点击'属性设置'->'词典'->'编辑自定义短语'->'添加',来添加用户想要自定义的标点符号。例如谷歌拼音输入法默认把'/'定义为顿号'、'。如下图把'/'自定义为'/',在中文输入状态下,输入'/',得到的就是'/'。
 
支持用户使用和自定义快捷键,来显示/隐藏状态栏、显示/隐藏软键盘、切换简/繁体中文
用户通过点击'属性设置'->'按键',在快捷键一栏,选择/取消/自定义快捷键。
 
浪潮之巅第二章 — 蓝色巨人(IBM)(五)
2007年8月14日
发表者:Google(谷歌)研究员 吴军
1.赶上机械革命的最后一次浪潮
2.领导电子技术革命的浪潮
3.错过全球信息化的大潮
4.他也是做(芯)片的
5.保守的创新者
IBM 在经营上相当的保守,它一直固守自己的核心领域,很谨慎地开拓新的领域。从机械的制表机到大型计算机,到今天的 Linux 开源服务器,IBM 始终牢牢地控制者美国政府部门、军队、大公司和银行的业务,即使它生产的笔记本电脑,也是针对公司用户而不是个人用户的。在同档次的笔记本电脑中,它的价格比其他厂家的要贵很多,因此个人很少自己掏腰包购买 IBM 笔记本。IBM 在自己一些非核心领域也常常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它也不轻易在那些领域快速膨胀。比如,它在很长时间里在存储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半导体芯片设计和制造技术上都领先于世界,但是我们很少看到 IBM 花大力气开拓这些市场。保守的好处是不容易轻易出错,因为像 IBM 这样服务于美国乃至世界各国核心部门的公司,产品上出一点错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要知道美国主要银行对计算机系统的要求是一年宕机时间不能超过五分钟。IBM 这种保守的做法让大客户们很放心,因此,即使它的产品和服务比别人贵,政府和公司还是很愿意,或者说不得不用 IBM 的。
从技术上讲,IBM 是一个极富创新的公司。几十年来,如果说在工业界哪个实验室有资格和贝尔实验室相提并论,恐怕只有 IBM 实验室了。1945 年,IBM 在纽约开设了第一个实验室,这就是后来的华生(T.J. Watson)实验室,几年后,它在硅谷开设了第二个实验室。今天,它在全球有十一个实验室。五十年代,IBM 发明了计算机的硬盘和 FORTRAN 编程语言。六十年代,IBM 发明了现在通用的计算机内存(DRAM),提出了现在广泛使用的关系型数据库(Relational Database)。七十年代以来 IBM 的重大发明和发现包括今天通信中使用最广泛的 BCJR 算法,简指指令(RISC)的工作站,硬币大小的微型硬盘(用于照相机等设备),以及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可以看见原子的显微镜。至今,IBM 在计算机技术的很多领域都是非常领先的。比如,它为 Sony 游戏机设计的八核处理器,是今天英特尔双核处理器性能的十倍。不过,IBM 的主要发明都和计算机有关,这一点上,它区别于研究范围广泛的 AT&T 的贝尔实验室。
IBM 一直是美国专利大户,每年都有几千个。尤其是贝尔实验室分家以后,IBM 成了专利申请的老大。IBM 十分鼓励员工申请专利,每申请一个专利,员工不仅能得到一笔不错的奖金,还可以计点,记够一定的点数,对员工的涨工资乃至提级都有好处。我曾经问 IBM Almaden 实验室 DB2 的实验室主任,IBM 如何衡量一个研究员的工作,他告诉我有三条衡量标准: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和产品化。因此可以看出专利申请在 IBM 的重要性。
在美国,申请专利的目的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保证自己不被别人告侵权,即防御性的。一个公司发明一种东西后,为了防止其它公司和个人将来声称什么不合理的要求,通过申请专利来保护自己。第二种是进攻性的,一个公司申请一些可能以后有用的但是自己未必使用的专利,专门来告别人侵权。IBM 的专利很多是后一种。IBM 每年花上亿美元,养了一支庞大的知识产权方面的律师队伍,专门去告那些可能侵犯它们专利的公司,每年 IBM 从专利费上挣来的钱是十亿美元左右。这显然是一个非常赚钱的买卖。IBM T.J.Watson 实验室的一位主任很骄傲地告诉我,不要看 IBM 在微机市场上远远落后于 Dell 和惠普等公司,它们每年要向我们交很多的专利费!
IBM 实验室迄今为止有两次大的变动。一次是在 1993 年郭士纳上台后大量削减研究经费,很多人离开了 IBM 去华尔街。其中很多人,主要是一些数学很强的科学家,去了后来最成功的对冲基金(Hedge Fund)文艺复兴技术公司(Renaissance Technologies),并撑起了半个公司。可见科学和金融也是相通的。文艺复兴公司迄今为止二十年平均投资回 报率为每年 37%,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远远超过股神巴菲特的旗舰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 。这二十年来,两个公司的总回报率分别是 200 倍和 20 倍,而标普 500 指数是 6 倍。IBM 实验室第二次大变动是在最近几年。现在,IBM 的很多研究员只能从研究项目中拿到一大半而不是全部的工资,另一小半必须通过参加产品项目而获得,因此一些单纯搞研究的科学家不得不离开。对 IBM 的这种政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IBM 的目的是非常清楚的,科研必须和产品相结合。
来自创始人的信 — 第一封 2004 年(一)
2007年8月13日
发表者:翻译自 Google(谷歌)全球网站
谷歌股东的“所有者手册”1
简介
Google(谷歌)不是一家传统型公司。我们也不打算成为一家这样的公司。在谷歌还是一家私人持有的公司的时候,贯穿其演进过程的是我们用一种不同的方式管理着这家公司。我们特别强调一种充满创造力和挑战性的氛围,它帮助我们向全球各地的用户提供客观的、精确而且免费获取的信息。
现在到了公司公开上市的时候。这一变化将给我们的员工、我们现有和未来的股东、我们的客户,特别是谷歌用户带来重要的利益。但是,公开上市后的标准化结构或许会危及公司的独立性和我们一直强调的客观性,它对于谷歌过去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我们相信它对于谷歌的未来发展也是必不可缺的。因此,我们采纳了这样一种企业结构,意在保护谷歌的创新能力,同时保持它最与众不同的特色。我们坚信它最终将惠及谷歌和它的新老股东。谷歌希望能够清晰地阐释我们的计划及其背后的理念和价值,并高兴地看到,您正在考虑投资于谷歌,并正在阅读这封信。
以后每年的年度报告中,布林和我都将给您写这样一封信。我们将轮流写信,这样您就可以直接听到我们的想法。我们请求您把这封信与招股说明书的其余部分结合起来阅读。
服务于最终用户
布林和我成立谷歌是因为我们相信我们能够为世界提供一个很重要的服务 - 快捷的为用户提供覆盖更广泛领域的相关信息。为我们的最终用户服务始终在我们心里的最深处,而且永远是我们首要的任务。
我们的目标是是研发这样的服务,它能显著地改善最大多数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们或许会做一些在我们看来可以对世界产生某种积极影响的事情,即便它们在近期内的财务回报并不明显。例如,我们支持 90 多种语言,而且绝大部分服务都是免费的,这样可以让尽可能多的人获得我们的服务。广告是我们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我们提供的广告是相关并且有用的,不会侵扰和冒犯用户。谷歌努力向用户提供优质的商业信息。
我们以自己的产品为骄傲,并希望未来将要开发的产品能够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加积极的影响。
关注长期
作为一家私营公司,我们向来注重长期的发展,而这也很符合我们的利益。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我们将依然如故。在我们看来,外界的压力十之八九会诱使企业牺牲长期发展机遇而单纯地满足当前季度的市场预期。有时这种压力甚至导致企业操纵财务业绩,为了“让这个季度的财报好看一些”。用股神巴菲特的话说:“我们不会'粉饰'季度或者年度业绩:如果收益数字达到总部时捉襟见肘,那么它们出现在股东面前时应该同样地捉襟见肘。”
如果机遇出现,它虽然可能导致牺牲短期业绩,但最符合股东的长期利益,我们就会抓住那些机遇。我们有足够的毅力这样做。我们也请求我们的股东们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
您或许会问:“长期”到底有多长?我们通常期望项目在一到两年内就能取得某些的效益或进展。但是,我们试图尽最大可能往远处看。尽管业务和技术环境迅速变化,在做出当前决定时仍试图将未来三至五年内的情况考虑在内。谷歌力争使公司在未来很多年间的总体利益实现最大化。但是,虽然坚定地倡导这项战略,但也很难准确预测今后许多年间的技术发展前景。
许多企业面临着使自己的收益与分析师预测水平相符的压力。因此,它们常常接受较少且容易预测的收益,而不是更大但不易预测的回报。布林和我都认为这是有害的,而且我们打算朝着相反的方向努力。
谷歌有充足的资金来支持我们的业务,并且通过运营产生了更多的现金流。这在负担成本方面有了一定的灵活性,利用这些机遇,并实现长期收益的最优化。例如,我们对公司的广告系统进行了多项改进,同时在两个方向上对收入施加积极影响。涉及的领域包括最终用户的相关度和满意度、广告主的满意度、合作伙伴的需要和目标锁定技术等。如有需要,将立即做出改进,决不拖延 - 即便是拖延做或许能让财务业绩显得更加光鲜。谷歌向您郑重承诺:迅速地执行决策,实现长期价值而不是让季度业绩变得更容易预测。
我们关注长期的做法也是存在风险的。市场或许难以评估长期价值,这样也有可能削弱了公司的价值。我们关注长期的做法或许根本就是一种错误的业务战略,而竞争对手恰恰由于其短期战术而获得了回报,并且实现了较强的业绩成长。作为潜在投资者,您应当考虑与我们关注长期的做法相关的风险。
我们业务决策的出发点将是公司及其股东的长远福利而非基于会计核算的标准。
虽然我们也讨论自身业务的长期趋势,但不打算提供传统意义上的收益指南。谷歌不能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预测我们每个季度的业务发展情况。我们认识到,我们的职责在于增进股东的利益,而且我们相信,人为地制造某些短期目标数字的做法并不符合股东的利益。希望大家不要请求我们进行这样的预测,而且即便有人这样请求,谷歌也将有礼貌地回绝。一个被各种短期目标所困扰的管理团队,就像节食减肥者每半个小时称一次体重一样,毫无意义。
风险 VS. 长期回报
谷歌的业务环境迅速地变化着,并且需要长期投资。我们会毫不迟疑地在前景可观的新机遇上投入重资。
谷歌不会出于短期收益压力而规避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过去我们已经有一部分这样的投资进展的相当不错,当然也有一些尚未看到回报或者不尽如人意。由于我们认识到,开展此类项目是公司长期成功的关键,所以仍将继续探寻。假如一个项目有 10% 的机会去实现总额为 10 亿美元的长期收益,那么我们将会为其提供资金。所以如果在仍很有争议甚至是奇怪的领域,或者与当前业务相去甚远的领域投入少量资金,请不要感到惊讶。虽然可能不能以“回报/风险比率”等方式对将要承担的风险水平加以量化,我们仍将接纳当前业务范围之外的项目,特别是那些与当前业务相比,初始投资要求相对较低的项目。
谷歌鼓励公司员工在他们各自的常规项目以外,拿出 20% 的时间从事那些他们认为将会使谷歌极大受益的项目。这一措施使他们充满了创意和创新。谷歌的许多重大技术进步都是源自其中。例如,AdSense for Content 和谷歌新闻这两种产品的原型都是“20%时间”的产物。最具风险性的项目即便失败了,常常也能让我们学到一些东西。其他的项目获得了成功,并且转化成了很有吸引力的业务。
寻求长期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由于一些新项目的可能亏损及另一些项目的可能盈利,我们会有季度间波动的情况产生。谷歌也希望将来能够更好地对风险和和回报水平进行量化,用作您的投资参考,但是这确实非常困难。尽管一些风险性的项目让我们兴奋不已,但我们仍期望将大部分资源改善谷歌的主营业务(目前是搜索和广告)。绝大多数员工都自然地倾向于核心领域内的持续改善,所以这个过程也将是十分自然的。
(未完待续)
浪潮之巅第二章 — 蓝色巨人(IBM)(四)
2007年8月10日
发表者:Google(谷歌)研究员 吴军
1.赶上机械革命的最后一次浪潮
2.领导电子技术革命的浪潮
3.错过全球信息化的大潮
4.他也是做(芯)片的
如果在 IBM 做一个民意调查,谁是对 IBM 贡献最大的人,那么除了华生父子外,一定是路易斯·郭士纳(Louis Gerstner)。1993 年,从未在 IBM 工作过的郭士纳受命危难,出任 IBM 的首席执行官。他成功地完成了 IBM 从一个计算机硬件制造公司到一个以服务和软件为核心的服务性公司的转变,复兴了这个百年老店,并开创了 IBM 的十年持续发展。郭士纳原来是一家食品公司的总裁,再以前任职于美国信用卡公司运通公司,根本不懂计算机。在英语中,计算机的芯片和土豆片是一个词 — chip,因此,大家就开他的玩笑说,他也是做(芯)片的,但是是土豆芯片(He also made chips, but potato chips)这句话原先是嘲笑他的话,以后成为他传奇的象征。没有高科技公司工作经验的郭士纳在世界上最大的高科技公司创造了一个神话。
郭士纳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对 IBM 进行大规模改组。IBM 由于长期处于计算机产业的垄断地位,从上到下都习惯于高福利得舒适环境。机构庞大、官僚主义、人浮于事和内耗严重等等,总之繁荣的背后危机四伏。因此,一旦进入群雄逐鹿的信息革命时代,IBM 这个被郭士纳比喻成大象的公司就开始跟不上对手的步伐了。
IBM 里面的人常常讲这么一个故事,在 IBM 公司,如果要把一个纸箱子从二楼搬到三楼,需要多长时间。这件本来几分钟就能办成的事,在 IBM 需要几个月。原因是,要搬动一个箱子,你要先打报告,然后经过层层审批;审批后,审批报告再层层向下落实,最后交给替 IBM 搬家的搬运公司。在搬运公司的任务单上,上个月的任务可能还没有完成呢,现在提交的任务单一个月以后能完成就不错了。这样,搬动一个纸箱花几个月时间一点也不奇怪。
郭士纳像个高明的医生,开始一直千疮百孔的 IBM。他的第一招用他自己的话讲是将 IBM 溶解掉,通俗地讲,就是开源节流。他首先裁掉了一些冗余的部门和一些毫无前途的项目。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操作系统 OS/2 的项目。这样,人员相应减少了,费用自然降低了。但是,短时间内增加收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郭士纳的做法是卖掉一些资产。如果去过 IBM Almaden 实验室的人都会发现,那座非常豪华的大楼非常不对称,似乎只盖了一半。事实上的确如此,IBM 当时盖了一半没钱了,就留下了这座烂尾楼(见附图)。而且,郭士纳还想把盖好的这一半卖掉,只是这座楼盖得实在太贵,在九十年代初美国经济不景气时,没有公司买得起,它才得以留在 IBM。郭士纳事后讲,这些裁撤部门和卖资产的决定,不仅是他在 IBM,也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决定。
 
接下来,他对公司的一些机构和制度进行改革。首先,他不声不响地将分出去的一些服务公司买回来(那时 IBM 快破产了,美国政府不反对它将服务公司买回来),然后将 IBM 的硬件制造、软件开发和服务合成一体。对比几乎同时代 AT&T 将公司拆分的做法,郭士纳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他的目的是打造一只 IT 服务业的航空母舰。在公司内部,它引入竞争机制,一个项目可能有多个组背靠背地开发。为了防止互相拆台、加强合作,郭士纳将每个人的退休金和全公司的、而不是以前的各部门的效益挂钩。
在研究方面,郭士纳将研发经费从营业额的 9% 降到 6%。以前的 IBM 实验室很像贝尔实验室,有不少理论研究,郭士纳砍掉了一些偏重于理论而没有效益的研究,并且将研究和开发结合起来。一旦一个研究项目可以实用了,他就将整个研究组从实验室挪到产品部门。到后期,他甚至要求 IBM 的所有的研究员必须从产品项目中挣一定的工资。这种做法无疑很快地将研究转化成产品。但是这样做无疑会影响 IBM 长线研究和基础研究,为了弥补这方面的损失,IBM 加强了和大学的合作,在几十所大学开展了科研合作或者是设立了奖学金。
在郭士纳的领导下,IBM 很快走出了困境。IBM 将自己确立为一个服务型的技术公司,并将自己的用户群定位在企业级,而放弃了自己不在行的终端消费者市场。以往,在争夺低端企业用户的竞争中,IBM 并没有优势,因为它的产品太贵。在郭士纳任期的最后几年里,IBM 开始大力推广廉价的开源的 Linux 服务器。IBM 的产品头一次比竞争对手便宜了。经过十年的努力,郭士纳完成了对 IBM 的改造,确立了 IBM 在针对各种规模企业的计算机产品和服务上的优势地位。今天,IBM 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开源操作系统 Linux 服务器的生产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IBM 和 AT&T 走了两条截然相反的路。AT&T 是将一个好好的公司拆散卖掉,IBM 则是将分出去的公司整合回来,打造了一个从硬件到软件到服务一条龙的航空母舰。今天看来,无疑是 IBM 的路走对了。从下面 IBM 股票的走势图中可以看出,从 1993 年下半年起,IBM 的业绩突飞猛进地发展。在郭士纳担任 CEO 十年间,IBM 的股票长了十倍。(见插图)今天,郭士纳虽然已经不再担任 IBM 的 CEO 了,但是,IBM 依然沿着他确立的方向发展。从 IBM 和 AT&T 的不同结果可以看出一个有远见的经营者和一群贪婪的短期投机者在管理水平上的差别。
 
Google(谷歌)加入 Linux 组织 OIN (Open Invention Network)
2007年8月10日
发表者:开源项目经理 Chris DiBona 翻译自美国官方博客
大家会听到我们的开源团队这样说:“每一次你使用 Google(谷歌)的时候,你都在使用 Linux。”这是绝对真实的。查看一下谷歌工程师的工作站,就会发现,它们运行的都是 Linux 。在 Google 上搜索一次,就会有一台运行 Linux 的谷歌服务器为你传回结果。自从谷歌创立以来,Linux 为我们提供力量和灵活性,让我们服务于全球各地数以亿计的用户。
相应地,我们感觉到自己对于 Linux 群体承担着一种巨大的责任,谷歌一直在想一些方法把我们的资源交到 Linux 开发者的手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成为了 OIN(Open Invention Network)的许可证持有者,这是一个创新性的专利共享组织,旨在合法地保护每一个使用 Linux 的用户的环境。
OIN 背后的理念很简单。所有 OIN 的许可证持有人,包括诸如 IBM、甲骨文、NEC 和索尼等在内的参与者,相互间免费许可各自与 Linux 有关专利的专利/许可证。群体内部的专利问题就变得无足轻重了,而且 OIN 成员可以集中自己的精力编写和发行软件,而不再由于知识产权的问题纠缠不清。
对于我们,今天的宣布标志着开源群体内一项长久而富有成效的关系又有了最新进展。谷歌暑期编程大赛已经将超过 2000 名学生培训成为开源程序开发者,其中许多人正在从事与 Linux 有关的项目。我们继续为外部计划提供资金,并主办类似于 Ubuntu 开发者峰会和 Linux 基础创新峰会等活动。数以千计的谷歌人提交了 Linux 补丁,而且我们已经开放了超过一百万行代码的版权。
我们相信,如果开发者能够本着完全平和的心态共享他们的知识,Linux 的创新速度将无与伦比。谷歌非常自豪地参加了这个组织,并且正在把这个远景变为现实,我们也期盼着 OIN 继续成长壮大。
庆祝 2008 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
2007年8月8日
发表者:Google(谷歌)市场部
2008 年 8 月 8 日临近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用谷歌特殊的方式祝贺 2008 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是第一个出现“谷歌”的 Doodle 哦。
浪潮之巅第二章 — 蓝色巨人(IBM)(三)
2007年8月7日
发表者:Google(谷歌)研究员 吴军
1.赶上机械革命的最后一次浪潮
2.领导电子技术革命的浪潮
3.错过全球信息化的大潮
如果要把计算机工业的历史划分阶段的话,那么,1976 年可以作为一个分水岭。这一年,没有读完大学的天才史蒂夫·乔布斯 (Steve Jobs)在车库里整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可以商业化的个人电脑 Apple-I。在硅谷很多公司才创业时因为资金有限,常常租用租金便宜的民房甚至是它们的车库来办公,这几乎是硅谷特有的现象,苹果起家时也不例外。 "蓝色巨人"在这次信息革命浪潮中步子开始并不慢。1973 年从小华生接手 IBM 的新总裁凯利(Frank Cary)在花了大量时间去应付美国司法部提出的反垄断诉讼的同时,密切注视着新技术的发展。对于个人电脑,IBM 观望了几年。这对 IBM 这样一个大公司来讲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前面讲过,IBM 成功的秘诀是保守,它基本上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如果苹果公司失败了, IBM 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如果前者成功了,IBM 依靠它强大的技术储备完全可以后发制人。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IBM 其 实时第二家做计算机的公司。我们以后还会看到很多大公司用这种办法对付小公司的例子。四年后,凯利决定开发个人电脑。
也许是不想惹人注意,也许是没有太重视这件事,IBM 没有让它力量最强的华生实验室(T.J Watson Labs) 来做这件事,而是将它交给了 IBM 在弗罗里达的一个十几人的小组。为了最快地研制出一台 PC ,这个只有十几人的小组不得不打破以前自己开发计算机全部软硬件的习惯,采用了英特尔公司 8088 芯片作为该电脑的处理器,同时委托独立软件公司为它配置各种软件。这样,仅一年时间,IBM-PC 就问世了。虽然第一批 IBM-PC 的性能只有现在个人电脑的万分之一,但是,它比苹果公司的 Apple 系列已经好很多了,而且对当时的字处理,编程等应用已经足够了。因此,它很受欢迎, 当年就卖掉 10 万台,占领了四分之三的微机市场。IBM 在和苹果的竞争中真可谓是后发先至。直到今天, IBM PC 还是个人电脑的代名词。
如果当时问大家以后谁会是个人电脑时代的领导者,十有八九的人会回答 IBM。事实上,当时《时代周刊》就评选 IBM PC 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产品。《华尔街日报》也高度评价了 IBM 的这一贡献。但是,现在我们知道,个人电脑时代的最终领导者是微软和英特尔,而不是 IBM。随着 2005 年 IBM 将个人电脑部门卖给了中国的联想公司,IBM 彻底退出了个人电脑的舞台。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 IBM 的这个结果呢?虽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有三个:IBM 的基因,反垄断的后遗症以及微软的崛起。
先谈谈 IBM 的基因。IBM 无论是在老华生执掌的机械时代,还是在小华生接管的电子时代,它的客户群基本上是政府部门、军方、银行、大企业和科研院校,它从来没有过经营终端消费型产品 (consumer products)的经验,也看不上这类产品。以往,IBM 卖计算机的方式是和大客户签大合同。八十年代的计算机,除非是专业人员,没有人玩得转。因此, IBM 从来将计算机和服务绑在一起卖,至今也是如此。IBM 一旦签下一个大型机销售的合同,不但可以直接进帐上百万美元,而且每年还可以收销售价 10% 左右的服务费。等客户需要更新计算机时,十有八九还得向 IBM 购买。这样,它每谈下一个合同,就可以坐地收钱了。因此,虽然I BM PC 在外面的反应很好,在公司内部反应却冷淡。 IBM PC 第一年的营业额大约是两亿美元,只相当于 IBM 当时营业额的 1% 左右,而利润还不如谈下一个大合同。要知道,卖掉十万台 PC 可比谈一个大型机合同费劲儿多了。因此,IBM 不可能把 PC 事业上升到公司的战略高度来考虑。
1982 年,IBM 和美国司法部在反垄断官司中达成和解。和解的一个条件是,IBM 得允许竞争对手的发展。如果不是 PC机 的出现,这个条件对 IBM 没有什么实质作用,因为过去一个公司要向开发计算机,必须是硬件、软件和服务一起做,这个门槛是很高的。但是,有了 PC 以后,情况就不同了。因为 IBM PC 的主要部件,如处理器芯片、磁盘驱动器、显示器和键盘等等,或者本身是第三家公司提供的、或者很容易制造,而它的操作系统 DOS 又是微软的。因此,IBM PC 很容易仿制。IBM PC 唯一一个操作系统的内核 BIOS 是自己的,但是很容易地就被破解了。在短短地几年间, IBM PC 的兼容机入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如果不是反垄断的限制,IBM 可以阻止这些公司使用自己的技术进入市场,或者直接收购其中的佼佼者。但是,有了反垄断的限制后,它对此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方面,自己不愿意下功夫做 PC,另一方面无法阻止别人做 PC,IBM 只好看着康柏 (Compaq),戴尔(Dell)等公司作大了。
第三个原因也不能忽视,如果说在过去的三十年里,IBM 是独孤求败,笑傲江湖,现在它真正的对手比尔· 盖茨出生了。我总是对人讲,盖茨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拿破仑。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和平年代,不可能出现汗尼拔和凯撒那样的攻城掠池的军事统帅,但是会在商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出现纵横捭阖的巨人,而比尔·盖茨就是科技界的第一人。
当时 IBM 为了以最快速度推出 PC,连操作系统都懒得自己开发,而是向其他公司招标。 IBM 先找到了 DR 公司(Digital Research),因为价钱没谈好,只好作罢。盖茨看到了机会,他空手套白狼,用七万五千美元买来的磁盘操作系统 (DOS),转手卖给了 IBM。 盖茨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没有让 IBM 买断 DOS,而是从每台 IBM PC 中收一笔不太起眼的版权费。而且, IBM 和微软签的协议有个很小的漏洞,没有说清楚微软是否可以将 DOS 再卖给别人。盖茨后来抓住了这个空子,将 DOS 到处卖,IBM 很不高兴,告了微软好几次。因为在大家看来这是以大欺小,IBM 得不到别人的同情,从来没有赢过。(在美国,以大欺小的官司常常很难赢,而且即使赢了,也不可能得到太多的赔偿,因为小公司没有什么油水可榨)。 IBM 原来认为 PC 机赚钱的部分是几千块钱的硬件,而不是几十块钱的软件,后来发现满不是这么回事。由于兼容机的出现,IBM 沦为了众多 PC 制造商之一,利润受到竞争的限制。而所有微机的操作系统只有一种,虽然每份操作系统现在还挣不了多少钱,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显然,微软已经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因此,IBM 决定和微软共同开发微机的新的操作系统 OS/2,共同来开发微机的软件市场。如果是别人,也许就乐于当 IBM 的一个合作伙伴了。但是,盖茨可不是一般的人,他的心志非常高远,他不会允许别人动微机软件这块大蛋糕,虽然此时的微软的规模远没法和 IBM 相比。盖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方面和 IBM 合作开发 OS/2 ,挣了一点短期的钱,另一方面下大力气开发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当视窗 3.1 研制出来的时候,微软帝国也就形成了。十几年后,硅谷一位最成功的 CEO 讲,凡是和微软合作的公司,最后都没有好结果。IBM 也许是其中第一个吃亏者。
应该讲,虽然 IBM 最先研制出今天通用的个人电脑,但是在从八十年代开始的信息革命中,IBM 不情愿地成为了落伍者。同时,一个新的霸主微软横空出世。到八十年代末,由于微机性能每十八个月就翻一番,微机慢慢开始胜任以前一些必须要大型机才能做的工作。这样,微机开始危及到大型机的市场。 IBM 出现了严重的亏损,有史以来第一次开始大规模裁员。这段时期,是 IBM 历史上最艰难的时期。当时有人猜测 IBM 是否会倒闭。
谷歌热榜七月热词点评 — 又见一帘幽梦、变形金刚和济南暴雨榜上有名
2007年8月6日
发表者:Google(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 热榜小组
Google(谷歌)热榜月度热词又和大家见面了。在刚刚过去的七月,大家最关注的热点事件是什么?且听我们慢慢道来:
 
又见一帘幽梦
荣归
: 7 月初上映的《又见一帘幽梦》是 95 版电视剧《一帘幽梦》的新版,由琼瑶亲自指导。7 月热播电视剧《荣归》,讲述了两兄弟在香港回归後,得以团圆,并在思想和生活具有很大差异的情况下,不懈奋斗创业的感人故事。
变形金刚电影
哈利波特 7
: 万众瞩目的《变形金刚》电影终于和广大发烧友见面了!《哈利波特 7》7 月 21 日的发行终结了人们的众多推测,哈利波特的生死之谜也终于解开。
亚洲杯
美洲杯
: 2007 年亚洲杯足球赛于 7 月 7 日至 29 日举行。中国队在C组末轮比赛中以 0 比 3 输给乌兹别克斯坦队,这也是 27 年后中国队再遭亚洲杯小组赛淘汰。7 月 16 日,第 42 届美洲杯决赛在马拉开波拉开战幕,巴西以 3 比 0 的战绩完胜阿根廷。
济南暴雨
重庆暴雨
:今年的 7 月 17 日,持续暴雨致使重庆市内交通瘫痪,机场航班延误,电力故障频繁发生。无独有偶,7 月 18 日,济南市突降特大暴雨,当日 22 人死亡,142 人受伤。至 7 月 21 日,死亡人数已上升至 34 人。
更多七月热词点评,请登陆:
http://www.google.cn/rebang/yuedu/0707.htm
浪潮之巅第二章 — 蓝色巨人(IBM)(二)
2007年8月6日
发表者:Google(谷歌)研究员 吴军
1.赶上机械革命的最后一次浪潮
2.领导电子技术革命的浪潮
如果说 IBM 在上一次的机械革命中不过是一个幸运的追随者,它在从二战结束开始的电子技术革命中完全是一位领导者。电子计算机和 IBM 的名字是分不开的,就如同电话和 AT&T 分不开一样。一方面,IBM 因为有了计算机得以持续发展了半个世纪,另一方面,计算机因为有 IBM 的推广,才从科学计算应用到商业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我们谈论 IBM 和计算机关系时,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电子计算机发明的背景和过程。
有一位先哲说过,社会的需求对科技进步的作用要超过十所大学。计算机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被发明的。美国研制计算机的直接目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军方计算弹道的轨迹。在流体力学中,计算量常常大到手工的计算尺无法计算的地步,因此,对通用计算机的需求就产生了。在计算机的研制过程中有无数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最主要的三个人应当是冯·诺伊曼(Von Neumann,看过美国电影《美丽人生》,和中国电视剧《暗算》的人应该对他有印象) — 见附图、毛奇莱(John Mouchly)和艾科特(Presper Eckert),应该讲冯·诺伊曼是今天运行程序的电子计算机系统结构(architechture) 的主要提出者,这个被称为冯·诺伊曼的系统结构影响至今。毛奇莱和艾科特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亚克(ENIAC) 研制的总负责人(很遗憾,它其实并不是今天计算机的祖先,因为它不能加载程序,指令要重复地输入进去)在研制世界上第一台现代计算机 EDVAC 的设计方案时,他们三个人共同参与了,最后由冯· 诺伊曼起草并交给了军方,军方的负责人拿到方案后随手在上面写上了冯·诺伊曼的名字,从此毛奇莱和艾科特的贡献就被淡忘了。后来,毛奇莱和艾科特认为计算机的产权应该属于他们自己而不是他们所在的单位宾西法尼亚大学。两个人和大学闹翻了,出来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公司 — 艾科特-毛奇莱公司。该公司研制出一种叫 UNIVAC 的计算机,提供给美国统计局和军方用。但是因为艾科特和毛奇莱都是不会经营的学者,很快他们的公司就赔钱关门了。
 
(冯·诺伊曼)
IBM 的小华生看到了计算机在今后社会中将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决定投资发展计算机,并请来冯· 诺伊曼做顾问。IBM 还请来了很多工程师,并且把麻省理工学院作为它强大的技术支持。小华生将 IBM 的研发经费从他父亲时代的 3% 增加到 9%。到六十年代,IBM 生产出著名的 IBM360 为止,IBM 在计算机研制和生产上的总投入高达 50 亿美元,相当于整个马歇尔计划的三分之一。小华生上台后短短五年,就将 IBM 的营业额提高了三倍。在小华生执掌 IBM 的二十年里,IBM 的平均年增长率高达 30%,这在世界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他的父亲也没有做到这一点。
在我个人看来,小华生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不是将 IBM 变成一个非常成功的公司,而是将计算机从政府部门和军方推广到民间,将它的功能由科学计算变成商用。这两条使得计算机得以在公司、学校和各种组织机构中普及起来。十几年前,当计算机在中国还不很普及时,如果做一次民意调查计算机是干什么的?我想,八九成的被调查者都会认为计算机是用于科学计算的。而实际上,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的题目需要计算。如果将计算机局限于科学计算,它就不会像今天这样普及。当然,今天我们知道计算机可以单纯用于存储信息、处理表格和文字、编辑和打印文章。但是在五十年前,能够看到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小华生看到了这一点,这一方面是他天才的地方,另一方面是 IBM 长期制造表格处理机械的公司,了解这方面的需求。
IBM 从它开始做计算机起,基本上遵循性能优先与价格和集中式服务的原则。高性能的,服务于多用户的主机一直是 IBM 硬件制造的重点,直到近十年来才略有转变。 IBM 的许多大型机,成为了计算机系统结构设计的经典之作,而且生命期特别长,有点像波音公司的客机。其中最著名的有六十年代的 IBM360/370 系列和七八十年代的 IBM4300 系列。当时的售价都在百万美元以上,而性能还不如现在一台个人电脑。但是,这些计算机的设计思想,仍然是计算机设计者的必修内容。
由于计算机五十年前的造价高得惊人,除了政府部门和军方,只有大的银行和跨国公司才用得起。银行里有大量的简单的计算,主要是账目上的加加减减,不需要复杂的函数功能,比如三角函数、指数对数函数等等。因此,就需要有一种专门处理大量数据简单运算的程序语言。六七十年代的主流高级程序语言 COBOL 就在这个背景下诞生了。COBOL 的全名为面向商业的通用语言(Common Business Oriented Language)顾名思义,它是针对商业数据处理的程序语言。虽然 COBOL 不是由 IBM 制定的,但是,IBM 对它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制定它的六人委员会中,有两个是 IBM 的人。COBOL 语言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世界上最流行的程序语言,但是会写 COBOL 程序的人很少,因此他们的收入远比今天的软件工程师要高得多。这在某种程度上鼓励了年轻人进入计算机软件的领域。IBM 的研究水平很高,还参与了很多标准的制定,因此,它在商业竞争中,同时扮演着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角色。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IBM 在计算机领域基本上是独孤求败。
在计算机发展史的前三十年里,IBM 在商业上只有一个轻量级的竞争对手 — 数字设备公司 (DEC)。由于 IBM 的大型机实在太贵,中小公司和学校根本用不起,市场上就有了对相对廉价低性能小型计算机的需求,DEC 公司应运而生。在很长时间里,虽然两个公司在竞争,但是基本上井水不犯河水,因为计算机市场远没有饱和,完全可以容纳两个竞争者。在这三十年里,两个公司发展的如鱼得水。基本上可以说是 IBM 领导着浪潮,DEC 跟上步伐。
IBM 如果说还有什么对手的话,那就是美国政府司法部。在美国从来没有过国王,美国人也不允许在一个商业领域出现一个国王。当垄断产生以后,司法部就会出面以反垄断的名义起诉那个垄断公司。从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初,美国司法部和 IBM 打了十年的反垄断官司,两家最终于 1982 年和解。一般认为,这是 IBM 的胜利。但是,IBM 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第一,IBM 分出了一部分服务部门,让它们成为独立的公司;第二,IBM 必须公开一些技术,从而导致了后来无数 IBM-PC 兼容机公司的出现。
应该讲,IBM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功地领导了计算机技术的革命。它使得计算机从政府走向社会,从单纯的科学计算走向商业。它顺应着计算机革命的大潮一漂就是三十年。由于有高额的垄断利润,IBM 给员工的薪水、福利和退休金都很丰厚。在二战后很长时间里,它是人们找工作是最向往的公司之一。它甚至有从不裁员的神话,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它陷入困境时才不得不第一次裁员。
重读 Google Founders' Letters (创始人的信)
2007年8月3日
发表者:Google (谷歌)产品市场部 吴丹丹
前段时间,我突然心血来潮把 Google founders' letters(创始人的信)翻出来读了一遍。Founders' letters 是 Google(谷歌)两位创始人布林和佩奇每年轮流给股东们写的一封信,目的是在于告诉大家每年公司发展的最新状况、谈他们的想法和对公司未来的展望。写第一份信是在我们上市那年(2004 年),到现在已经有四封了。他们这个想法是受了巴菲特每年也写类似一封信的启发。
如果说一个公司的文化深受创始人的影响,那我觉得可能没有再比谷歌更典型的例子了。谷歌的文化从很大程度上就是两个创始人信念的缩影 — 注重用户,力求公正,相信技术,想要影响、造福世界。一步一步,才有了谷歌今天的文化和坚定不渝的使命 — 整合全球信息,使人人皆可访问,并从中收益。我跟很多人说过,如果你想了解谷歌在做什么,只要好好品味这句话就可以了。
终于,我找了一天,好好把四封信完整地读了一遍。虽然我加入谷歌已经两年半了,但这四封信对我的震撼还是很大,尤其是佩奇写于我们上市之际写的第一份信,让我感觉像是好好地充了一次电,既有感慨又有感动。我觉得很多谷歌理念的根本,没有比这封信里写地更透彻直接的了。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信里面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些话:
“服务最终用户”
"Sergey and I founded Google because we believed we could provide an important service to the world—instantly delivering relevant information on virtually any topic. Serving our end users is at the heart of what we do and remains our number one priority."
“布林和我成立谷歌是因为我们相信我们能够为世界提供一个很重要的服务 — 在几乎任何问题上瞬息给人们提供相关的信息。为我们的最终用户服务始终在我们心里的最深处而且永远是我们第一重要的事。
“对长期的关注”
"Our goal is to develop services that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lives of as many people as possible. In pursuing this goal, we may do things that we believe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world, even if the near term financial returns are not obvious."
“我们的目的是要开发服务来大幅度改善尽可能多的人的生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会做一些对世界有积极影响的事情,尽管有些事情的短期经济利益不那么明显。”
“公司架构”
"We want Google to become an important and significant institution. That takes time, stability and independence. We bridge the media and technology industries, both of which have experienced considerable consolidation and attempted hostile takeovers."
“我们希望谷歌能成为一个重要并有影响的机构。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时间、稳定和独立。我们要在媒体产业和技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When Sergey and I founded Google, we hoped, but did not expect, it would reach its current size and influence. Our intense and enduring interest was to objectively help people find information efficiently. We also believed that searching and organizing all the world's information was an unusually important task that should be carried out by a company that is trustworthy and interested in the public good. We believe a well functioning society should have abundant, free and unbiased access to high quality information. Google therefore has a responsibility to the world."
“我和布林当初创建谷歌的时候,并没有预计到谷歌会达到现在这样的规模和影响。我们当时有一个强烈并且知道今天也丝毫没有改变的兴趣就是能够客观的帮助人们有效地寻找信息。我们当时坚信搜索和组织全世界的信息是一个非同寻常的重要的任务,而且必须由一个值得信任并且希望为大众谋福利的公司来完成。我们相信一个运转良好的社会应该有丰富、自由和客观的途径来获得高质量的信息。因此,谷歌肩负着对全世界的使命。”
段落的意思无需我多解释,这些就是我还有很多 Googlers 对谷歌一直那么有信念的原因。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公司,有梦想并且坚持梦想总是一件很可贵的事情。在这里我无意说谷歌有多么好,谷歌也有很多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我只是感触所致,想把所思所想,与所有的 Googler 和喜欢谷歌的人共享共勉之。
近期我们会陆续在黑板报刊出这四封创始人的信与大家分享,敬请期待!
使用“搜索历史”— 切一角属于你自己的网络蛋糕
2007年8月2日
发表者:Google(谷歌)产品经理
我今天访问了大约 100 个网页,估计数以亿计的其他网民也和我一样。如果把你在一天内访问的网页打印出来并装订成册,其厚度恐怕要超过你平时放在床头柜上书的厚度。一个月以后,这些册子就能填满整个书箱了。我一直痴迷于建造一座虚拟的信息图书馆。想想看,如果能够对你访问过的网页进行全文搜索,找到几个月前曾经在什么地方看到过的一句引言,或者你总是能够确切地知道曾经在网上看到的某些内容存放在哪里,信息的搜索一定更加容易和高效!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推出了
网络搜索历史
中文版本,这是谷歌中文搜索用户的一项新的功能,让大家更方便地浏览和搜索曾经访问过的网页。如果你还记得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什么有意思的东西,那么就可以用任何一台 设置了网络搜索历史的计算机很快地找出来。网络搜索历史让大家沿着时间轴回溯过去,再次访问曾经浏览过的站点,并搜索曾经阅读过的网页文字。这是属于你自己的一角网络蛋糕,它就放在你的指尖上。
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明明知道有一个非常好的网站,但现在怎么也找不到了?通过网络搜索历史,就可以浏览并搜索曾经访问过的网页,其中包括谷歌搜索结果页。网络搜索历史 还能提供关于你网上活动的一些有意思的趋势,例如那些网站是你最频繁光顾的,以及哪些你最经常搜索的东西等。最终,网络搜索历史能够根据你曾经搜索的内容以及曾经访问过的网站,帮助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搜索结果。
浏览并管理你自己的网上活动
借助网络搜索历史,可以浏览并对曾经访问过的网页进行全文搜索,其中包括谷歌搜索结果页、网页、图像、视频和新闻报道等。还可以对自己的网上活动加以管理,随时把一些条目从网络搜索历史中删除。
获得与你自己最相关的搜索结果
网络搜索历史根据大家曾经通过谷歌执行的搜索以及以曾经访问过的网站,帮助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搜索结果。最初大家可能觉察不到它给你的搜索结果带来的巨大影响,但随着不断使用网络搜索历史,它会持续改善。
跟踪你网上活动的趋势
你最经常访问哪些网站?上午 10 点到下午 2 点之间总共进行了几次搜索?网络搜索历史都能告诉你。它还能显示出你网上活动的其他有意思的趋势。
觉得有意思吗?快来试试吧!
http://www.google.cn/history
Google(谷歌)Apps 走向全球
2007年8月2日
发表者:Sanjay Raman 编译自美国官方博客
全球有整整 65% 的互联网用户都在使用英语之外的语言,这也是 Google(谷歌)不断努力让更多的人用他们的母语来使用谷歌服务的动力。作为这些努力的一部分,我们一直在不断更新 谷歌 Apps。谷歌 Apps 是我们为企业、学校和其他组织设计的 可定制的应用软件套装,用于组织内部沟通和协作。一些之前仅向英语用户和谷歌 Apps 管理员提供的特性和组件现在也转换成了其他语言。
目前谷歌 Apps 支持的语言包括:法语、意大利语、德语、西班牙语、荷兰语、瑞典语、挪威语、丹麦语、芬兰语、土耳其语、波兰语、乌克兰语、捷克语、俄语、中文(简体)、中文(繁体)、日本语、朝鲜语、巴西葡萄牙语、泰国语、越南语、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印尼语、匈牙利语、英语( 英国)和英语(美国)
浪潮之巅第二章 — 蓝色巨人(IBM)(一)
2007年8月2日
发表者:Google(谷歌)研究员 吴军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即 IBM 公司和蓝色有不解之缘。因为它的徽标是蓝色的,人们常常把这个计算机界的领导者称为蓝色巨人。一九九七年,IBM 的超级计算机深蓝(Deep Blue)和有史以来最神奇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展开了六盘人机大战。半年前,IBM 的计算机侥幸地赢了卡斯帕罗夫一盘,但是被卡斯帕罗夫连扳了三盘。仅仅半年后,IBM 的深蓝计算机各方面性能都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棋艺"也大大提高,而卡斯帕罗夫的棋艺不可能在半年里有明显提高。人机大战六盘,深蓝最终以 3.5 比 2.5 胜出,这是人类历史上计算机第一次在国际象棋六番棋中战胜人类的世界冠军。几百万棋迷通过互联网观看了比赛的实况,十几亿人收看了它的电视新闻。IBM 在全世界掀起了一阵蓝色旋风。
IBM 公司可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成功地逃过历次经济危机,并且在历次技术革命中成功转型的公司。在很多人的印象中,IBM 仅仅是一个大型计算机制造商,并且在微机和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它已经过气了。其实 IBM并没有这么简单,它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公司(consulting company),第二大软件公司,第二大数据库公司。IBM 有当今工业界最大的实验室 IBM Research(虽然其规模只有贝尔实验室全盛时期的十分之一),是世界上第一专利申请大户(以后我们还要讲 IBM 对专利的态度),它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开源(Open Source )的 Linux 服务器生产厂商。
IBM 能成为科技界的常青树,要归功于它的二字秘诀——保守。毫无疑问,保守使得 IBM 失去了无数发展机会,但是也让它能专注于最重要的事,并因此而立于不败之地。
1.赶上机械革命的最后一次浪潮
机械革命从三百年前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一般认为其高峰是十九世纪末期。当时很多人认为机械可以代替一切,就如同今天不少人认为计算机可以代替一切一样。IBM 就是在那个背景下成立的。 IBM 成立于 1924 年,由老托马斯华生(Thomas J. Watson)创建。但是, IBM 和外界一般都把它的历史向前推进三十年到十九世纪末。在那时,还没有任何电子计算设备,但是经济生活中确有大量的报表处理和科学计算的需要。因此,美国一个叫霍勒里斯(Hollerith))的统计学家就发明了机械的自动制表机。那是一种大小和形状都很像立式钢琴的机器。(见附图)霍勒里斯成立了一个自动制表机的公司,并为美国国家统计局服务,使得统计工作的效力大大提高。上个世纪初,几个做办公仪器诸如计算尺、打表机等等的公司合并成一家大公司。老托马斯 .华生则成为了合并后的公司的总裁。十年后,他将该公司正式改组成立了IBM。
 
(机械的自动制表机)
华生父子对 IBM 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公司创始者的灵魂常常会永久地留在这个公司,即使他们已经离去。我们在以后介绍苹果公司和其它公司时,还会看到这一点。早期的 IBM,产品主要是一些用于管理的机械诸如打孔机,制表机等等,服务对象是政府部门和公司。IBM 从那时起,就锁定了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为它的主要客户,直到今天。很多人奇怪为什么第一个开发出主流 PC(即以英特尔处理器和微软操作系统为核心的 PC)的 IBM 没有成为 PC 之王。实际上,它的基因决定了它不可能领导以个人用户为核心的 PC 产业。以后我们还会仔细地分析这一点。
IBM 成立后不久就遇到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1929 年到 1933 年的大萧条。在很多公司关门,客户大量减少的情况下,IBM 能存活下来,可以说是个奇迹。华生的经营和管理才能在这段时间起了关键的作用。当 IBM 逃过一劫后,它接下来的路在长时间内很平坦。随着经济的恢复,办公机械的市场开始复苏。尤其是罗斯福的新政,雇用的大量的政府工作人员。政府对制表机的需求大大增加。除了正常的生意, IBM 还将它的打孔机,制表机等等设备大量地卖给了德国纳粹政府。IBM 从没有回避这段不光彩的历史。
但是,二战前后毕竟只剩下了是机械时代的余辉。IBM 光靠卖办公机器很难有持续的发展,因此它未雨绸缪,也在找出路。正巧赶上了二次大战,以制造精密机械见长的 IBM 马上把它的生产线民用转军用,制造出著名的勃郎宁自动步枪和 M1 冲锋枪(见附图)。这些是美军二战时的主力武器(见附图)。随着战争的发展,有大量的军事数据需要处理。IBM 的制表机大量地卖给了美国军方。IBM 也从此和美国军方建立了良好的关系。IBM 为军方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继电器式的计算机。注意,它和真正的电子计算机有很大的不同。此外, IBM 还间接地参与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勃郎宁自动步枪和 M1 冲锋枪)
 
(美军二战时的主力武器)
二战后,整个世界都在重建之中,对所有工业品的需求都在增加。尤其是杜鲁门总统完成了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后,有大量的统计工作需要制表机等机械。这一切都对 IBM 的核心业务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IBM 很轻易地再将军用生产线转民用。但是,如果 IBM 仅仅满足于卖机械,我们今天可能就听不到它的名字了。
我们可以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机械时代和电子时代的分水岭。二战后,IBM 显然面临着两种选择,是继续发展它的电动机械制表机,还是发展新兴的电子工业。在 IBM 里,这两派争执不下,而代表人物恰恰是华生父子。老华生认为电子的东西不可靠,世界上至今还有不少人持老华生的观点。而小华生则坚持电子工业是今后的发展趋势。这场争论终于以小华生的胜利而告终。1952 年,小华生成为 IBM 的新总裁。IBM 从此开始领导电子技术革命的浪潮。
敬请期待第二节
《领导电子技术革命的浪潮》
第三节
《错过全球信息化的大潮》
第四节
《 他也是做(芯)片的 》
第五节
《保守的创新者》
和第六节《内部的优胜略汰》
补充材料转为主流
2007年8月1日
好文转载 发表于 2007年08月01日
转载自
谷歌中文网站管理员博客
原文:Supplemental goes mainstream
作者:Prashanth Koppula,产品经理;Matt Cutts,软件工程师
2003 年, 谷歌推出补充材料结果时,我们的主索引有数十亿网页。补充索引中的网页和主索引的网页一样,但使我们可以索引更多的网页。当我们提供搜索结果时,除了主索引中的网页,我们可同时使用补充材料。当主索引没有足够多的好结果时,补充材料的结果尤其有用。跟主索引中的网页相比,我们对补充材料索引中网页的抓取有一点儿限制。补充材料中的网页往往 pagerank 较低,或者他们的网址很复杂。因此补充材料(
更多介绍
)起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允许我们抓取尽可能多的相关内容。
我们所做的任何改变总是着重于提高用户的搜索体验。2006 年以来,我们彻底检查了抓取和索引补充材料的系统。更新后的系统有着更深入和持续的索引。另外,我们还索引有着更多参数的 URL,并继续减少对我们所抓取网站的限制。这些变化的结果是,我们的补充材料网页更新也更全面了。我们也致力于使每一个查询都能搜索补充索引,从而显示更多的补充结果。这项功能有望在今夏推出。
主索引和补充索引之间的差别由此会继续减小。考虑到现有成果和今后进一步的改进,我们决定不再将 url 标记为“补充结果”。而你也依旧能够继续从谷歌更新和更广的补充索引中受益。
让每一个用户的搜索都“动”起来
2007年8月1日
发表者:Google(谷歌)产品经理 沈思
在我们发布了移动搜索以来,总是不断的有朋友问我,为什么我的手机不能搜索图片、不能有别人手机上那些谷歌的移动搜索功能呢?今天,我们十分高兴地与大家分享,使用 WML 手机比如 Nokia 7650、SAMSUNG-SGH-C238、SAMSUNG-SGH-X400、MOTO T720、SonyEricsson J200 以及 SonyEricsson Z300 的每一位手机用户都可以在自己的手机上使用谷歌资讯和谷歌图片了!这个功能使 WML 手机用户(占中国手机用户的20%-30% )可以使用同样丰富的移动搜索功能。在手机上输入以下的地址 www.google.cn/m 让我们每一个人的搜索动起来。
標籤
编程之夏,UR
创新
创意改善社会 公益温暖中国
促进智能能源利用
大学
谷歌翻译,即时相机翻译,Instant Camera Translation
谷歌十周年系列
谷歌艺术与文化
观妙中国,Shadow Art,智玩皮影
广告
广告安全
互联网,Internet
科技
女性开发者
社会
视频广告
数据中心
数字营销
搜索
网站管理员
文化研究所
艺术计划
音乐搜索
愚人节
增强型广告系列
智能隐形眼镜项目
中小企业
adexchange
Admob
admob sdk
Ads
Adsense
AdWords
android
android m
Android应用开发中国大学生挑战赛
App Inventor
Calendar
cardboard
CES
Chrome
Chrome Web Store
Chrome,Chrome实验
Chrome实验
CI
Code Jam
corporate
Creative
Cross-device
Cultural Institute
culture
Data Center
DevArt
Developer
display
diversity
Doodle
DoubleClick
G+
G2G,Culture
GA&C
gaming
Global Impact Awards
Gmail
Gogle科学挑战赛
Good to Know
Google Ads
Google AdWords
Google Analytics
Google Art Project
Google Arts & Culture
Google Code-in竞赛
Google Demo Day Asia
Google Docs
Google Doodle
Google Drive
Google Drive 云端硬盘
Google Fiber
Google Font
Google for Startups
Google Green
Google I/O
Google Image Search
Google Keep
Google partners
Google Play
Google Science Fair
Google Search
Google Top Contributor Summit
Google Translate
Google Trend
Google Trends
Google Zeitgeist 2012
Google安全系统
Google博士生奖研金
Google翻译
Google奖学金
Google杰出贡献者峰会
Google科学挑战赛
Google网站管理员
Google网站管理员,Webmaster
Google文化研究所
Google在线营销挑战赛
Google中国教育高峰会
IME 输入法
Innovation
Made with Code
maps
mobile ads
mobile ads sdk
Modoo
moonshot
native ads
Nexus
programmatic buying
Project X
Pwn20wn及Pwnium3 黑客大赛
Remarketing. Ads
Search
Security
smb
Solve for X
Street view
student
UR
VR
Web Platform Docs
web security
Webmaster
year in search 2014
YouTube
zeitgeist
博客归档
2025
3月
2024
12月
11月
10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23
12月
11月
10月
9月
5月
4月
3月
2月
2022
11月
10月
5月
4月
2月
1月
2021
10月
9月
5月
4月
3月
2月
2020
12月
5月
4月
3月
2019
10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018
12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3月
2月
1月
2017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16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15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14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13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12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11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10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09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08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07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1月
2006
12月
11月
10月
9月
8月
7月
6月
5月
4月
3月
2月
Feed